作为一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双减”工作的影响力是在育人方向、目标、课程、评价等教育治理领域全面铺开。如何盘活学校教育资源、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好相关工作,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考验着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质增效考验校长管理能力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校内校外双向发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将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着力提升课程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作业管理能力、课后服务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落实“双减”政策,学校课堂要做“加法”,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等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当下的共识。

在北京一零一中教师范兰看来,教师在课堂上提质增效就必须重新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跨界”关系,能够对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的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设计出跨学科融合课程,这不仅需要老师个人在备课教研上下功夫,更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这学期,北京一零一中就曾在初二年级《敦煌之美》一课中,尝试过美术、历史和地理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其中,地理学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壁画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分析能够被保存至今的原因;通过历史学科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敦煌壁画的文化融合之美、时代传承之美;美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等能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课堂提质增效,需要多设计跨学科融合和实践类课程,多组织学生喜欢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场地、资源和师资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设置。因此,学校的管理干部必须走进课堂,走近师生,了解教育需求和教育效果。

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校长郝海鸥认为,落实落细“双减”要求,学校在了解师生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校长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落实‘双减’的目标和需求。”

校长要树立更大的资源观

落实好“双减”要求,在课堂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要做好课后服务这篇大文章,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校长在做好课程管理的同时,还要有更大的教育资源观,统筹协调好各方教育资源。

这学期,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以“艺·境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坊”为抓手,不断丰富学校的课后服务,为美育课程提质增效。玉石雕刻大师崔奇铭、烫蜡技艺非遗传承人于鸿雁、黑陶非遗传承人钟离子等五位大师,每周入校为学生授课。学校还依托大师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在学校课后服务的“菜单”中,这些大师课非常受欢迎。

大师进驻课堂也激发了学校美术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不少当天不负责给大师担任“助教”的老师,只要时间允许,都会主动跟着学生们一起学,把大师课作为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教研平台。学校美术教研组长王亚青告诉记者,对她和同事们而言,大师课的意义在于让教育教学的思路不再受限于40平米的教室,而是放眼于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课堂”。

广渠门中学附小执行校长张燕晖坦言,面对“双减”文件对中小学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必然要想方设法解决人力、课程、场地等方方面面资源的调配问题。学校要以落实“双减”为契机,五育并举,为师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教育资源,还需要校长带领干部教师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家长资源。”一位教育界专业人士表示,“‘双减’的快速推进,倒逼学校干部教师不能等、不能靠,必须积极主动盘活各种资源,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个性化需求。”

区域教育管理有了新思考

为了解决学校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问题,除了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通过岗位聘用、项目合同等方式积极引进专业技术师资,补充人才队伍之外,一些学校还让课后服务“走出去”,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空间,开展课后服务创新活动,弥补校内场地、设施不足带来的课后服务活动局限,积极借助优质校外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课后服务。

前不久,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走进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开展科技体验活动。西城科技馆的6位老师为学生们讲授了智能机器人、创意编程、动画制作等课程。这也是西城科技馆在落实“双减”政策下与学校联合开展的“馆校结合”课后服务活动之一。

据介绍,目前西城科技馆已经形成了课程和教师双输出,学生和社团双输入的服务模式。本学期,每周都会有12位教师进入区域内多所中小学讲授十余门特色科技课程,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保障。“‘双减’为教育管理者提升整合资源能力,创新整合资源的模式提供了挑战和契机,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西城区科技馆副馆长张雅楠说。

落实“双减”政策,不仅改变了学校与校外场馆管理者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双方的牵手合作,而且还促进了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服务上的创新。

这学期,海淀区就将检查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部分职责赋予了17个学区管理中心。秋季开学以来,各学区围绕学校教学基本规程、课程设置、课后服务及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等40余个条目进行了检查。学区检查组深入各校对标检查内容,逐条进行核实评分。听取学校在“双减”工作中的亮点、难点、待解决问题后,还为学校提出整改意见。

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在开展相关检查的同时,还发挥学区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召开主题研讨会等形式,为辖区内科研院所、企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搭设交流的平台。

在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主任王振惠看来,挖掘区域内丰富且具各领域前沿的教育资源,助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及完善,是学区的职责所在;同时,通过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学区管理运行机制,也有利于学区化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教师需要更多支持和帮助

无论是课堂提质增效还是优化课后服务,守好学校主阵地的关键在教师。对于校长来说,做好课后服务工作,需要做好教师的排兵布阵,也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在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的同时,还从管理上着手,按照教师所教学科项目和学生选修内容灵活“拼团”,扎实推进学生课业辅导工作。按照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辅导答疑”以学生自主自愿为原则,结合年级、班级具体情况,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编班。如同一个数学、英语老师任教的学生可以在年级内组班,也可以跨年级组成融合班。

“在‘辅导答疑’过程中,学校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需要统筹班级对应的任课教师形成‘小集体’,错时对学生进行相关作业的辅导,做到专人对应。”该校副校长王晓英表示,学校还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形成“小团队”,共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据了解,为了督促辅导、答疑工作的有效落实,海淀实验小学还建立了干部巡视制度,学校干部需按规定值班,巡视辅导、答疑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同时还可对参与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课后辅导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困难。

为了方便教师工作生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等学校,有的实施教师弹性工作制,不要求那些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严格上下班时间,有的会为晚下班的教师购买主食、蔬菜提供便利。

各地实行课后服务以来,很多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明显多于原来的8小时,特别是班主任、骨干教师与学校管理干部更是如此。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工作压力过大。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校长们的重视,如何从管理的角度,缓解教师负担和压力意义重大。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指出,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是推动课后服务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现实需求。

在她看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的劳动权益,体谅教师的工作难处,支持教师相对独立的教育工作,为教师减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赋予教师对非合理性工作安排说“不”的权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保障教师法定休息时间不被侵犯,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学校应尽可能从弹性工作时间入手,让教师们放松身心、储备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与学习,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表面上看,教师在校的时间可能少了,但这些‘少’给予了教师自我管理的空间。当教师精力充沛、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有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最大的获益者是学生、是学校。”吴颖惠说。除此之外,她还建议要优化人员配置,公平、合理地分配教师及工勤人员的任务,在制度设计层面要考虑教师的多方面需求,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文字:赵艳国 常悦

编辑:何文洁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