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夏天,林海涛高中毕业在家里闲待了一个月,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西安炼油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可是林海涛干了一个月之后就辞职了,他受不了厂里的生活,主要是他不愿意当工人,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6月,林海涛插队来到了陕北姚家岭南山公社李家村,这次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还有十多人,因为当时他们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农忙时节,各公社都忙着收割麦子,只好临时把知青们集体安排在了一间破旧的仓库里,这次来的都是男知青,所以并没有太多讲究,知青们直接在地上打地铺。

第二天一大早,知青们就被叫起来参加劳动,很多知青根本还没有适应,有的起来上厕所,有的起来刷牙,有的甚至还没有起床,等到知青们全部起床,收拾完毕已经到了早上10点多了,大队书记姚玉堂气得直拍大腿,其实也不怪知青们,刚来还没有适应陕北的生活,可是姚玉堂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就是知青怕吃苦,后来给知青们安排的活都是比较重,让知青们从山下往山上背麦子,知青们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兴奋,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感受农民的生活,可是两趟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一个个气喘吁吁,林海涛已经趴在地上不想起来了。

姚玉堂给每个知青都安排了工作任务,吃饭之前每个人必须背够十五捆麦子,其实知青们如果每次背三捆,只要五趟就完了,很多知青都是背两捆,甚至是一捆,到了吃饭时间大部分知青都没有完成任务,林海涛还剩下两趟,等到知青们全部干完活,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钟了,一个个已经饿得不行了,只见这时候姚玉堂才不紧不慢的端来一筐包子,知青见到有包子吃,一下子来了精神,林海涛第一个冲在前面一下子拿了三个包子,赶紧往嘴里塞了一个,生怕被别人抢了去。

忙活了一个多月麦子终于收完了,知青们手上也起了老茧,林海涛自己也是瘦了一圈,这次经历也让林海涛体会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他在心里暗自发誓,将来一定不要再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忙结束后知青们各自安排了插队大队,林海涛分到了生产一队,一队一共分了三名知青,一队队长李福生是地地道道陕北农民,为人和蔼可亲,在这三名知青中,李福生让林海涛做了队里的会计,因为之前队里的会计是由自己的儿子担任,儿子前几天被招到了县里工作了,所以会计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在这三名中李福生觉得林海涛干活机灵,所以就推荐了他当了会计,其实生产队的会计,就是给大家记一下工分,管一下队里的账,对于林海涛来说,这份工作倒是很符合自己的口味。

李福生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和林海涛一般大,李福生三女儿叫李巧儿,经常来队里给父亲李福生送饭,时常能和林海涛见上面,两个人一来二去就熟了,有一次林海涛对李巧儿说道“啥时候也给我送一顿好吃的啊”林海涛本来就是一句玩笑话,随口一说,没想到李巧儿居然当真了,第二天就给林海涛送了一盒饭。

见李巧儿送来了饭菜,林海涛自己有不好意思不收,林海涛打开饭一开居然还有肉,对李巧儿说道“哪里来的肉”,李巧儿调皮说了一句“你猜”然后扭头就跑了。

林海涛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他送了一支钢笔给李巧儿了,当时钢笔可是稀罕物,李巧儿爱不释手,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收到礼物,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后来李巧儿每次给父亲送饭,都会给林海涛带一份。

1975年县长李福生通知林海涛去参加公社考核,因为县里要招一名文员和一名文教干部,林海涛符合招考条件,其实这次参加考试的大多都是知青,因为有几名知青已经返城了,所以林海涛顺利通过了考试和政审。

临时走时李巧儿特意给林海涛做了一双布鞋,她问林海涛“还会不会回来”,林海涛说道“当然要回来,有你在我能不回来吗”,听到林海涛这么说,李巧儿害羞的低着头跑开了,其实林海涛是在安慰李巧儿,也是在安慰自己,他明白李巧儿的心思,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她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只是他不想让李巧儿伤心。

县城距离李家村非常远,林海涛到了县城之后,刚开始还回来了两次,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没有回去过,他对李巧儿也渐渐疏远了,倒是李巧儿经常会去看他,给他送好吃的。

1977年林海涛听说要恢复高考了,他辞去了工作,又回到了李家村,因为他要为高考做准备,在这期间林海涛一直住在李巧儿家里,李巧儿每天给林海涛做饭,后来林海涛考上了西安交电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海涛要回城里上学了,他要离开李家村了,可是他心里突然有种不舍的感觉,李巧儿知道林海涛要离开了她哭了好久,林海涛走的时候只给李巧儿留了一封信,当李巧儿拆开信的时候,林海涛已经坐上了车,林海涛在信中说道“我知道你的心意,可是我们注定有缘无分,你早点找个好人嫁了吧!”信里面还有林海涛留下的300元钱。

多年之后林海涛回想起这段往事,心里总是有点内疚,还夹杂着一丝遗憾,可是其中的对错谁又能说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