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甘肃省会宁县,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长征胜利,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代表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正式结束。毛泽东在甘肃会宁亲笔题词: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塔,三塔环抱,建成了会宁长征纪念馆,很多党组织在组织参观学习的时候,也都需要去这里回顾长征历史。

会宁是一个特别小又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很多人听到会宁,想到的是窑洞,你给解释会宁在西北,大多数人都知道那里有多么的贫穷落后。哪怕现在,你只要在北京一说西北,大家还是诧异的眼神望着你,然后告诉你“你们那里好苦呀”。是呀,会宁苦,会宁的人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把自己折叠起来在田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一干就是一整年,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地理条件的约束,没有多少经济作物,虽说地大物博,家家户户都有几十亩土地,可是那时候的会宁十年九旱,没有什么好收成。而且经济只能靠种地来维持,哪怕出去打工,赚钱也及其不容易。

说会宁,就拿我最熟悉的学校会宁一中来给大家讲讲吧。希望大家能从中去感受一下当时会宁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农村地区孩子都需要来城里读书,周中就不能回家,每到周末,大家都一起回农村去拿一周的干粮,再帮家里干点农活。大家每个人的日子都过的紧巴巴,只有学生为了读书,大人想办法花钱买点新衣服穿,为了让在学校体面一些。因为大家都是高中生,情窦初开,生怕穿的破裤子站在异性面前,显得害羞。

有一些不回家的孩子,家长在周六时候拥堵在了学校门口。每个家长都穿得破破烂烂,打满了补丁,背着土豆,面粉,馒头,或者油饼。有点孩子自尊心比较强,生怕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如此寒酸的样子,都是偷偷给完,马上就离开了。其实这个也不能怪孩子,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不过当时每家每户的条件,真的是不相上下。那个时候出去花掉5元钱,可能都要心疼一星期。

会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人,吃水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农村地区吃的水质量严重不过关,吃水都需要经过好几天的沉淀,水才稍微清澈泛黄,勉强可以做饭,引用。

不过学校里面稍微好一些,有自来水,但是那时候的水质也特别差,小时候喝水特别苦,如果没有经常喝习惯,真的是难以下咽。学生们每天都自己做饭吃,需要买一个煤油炉子,一到中午放学,打水的地方就拥挤满了人,大家都提着一个或两个暖水壶排队打水,回去做饭。学生们都住的是大通铺,一个宿舍基本有20个人,所谓的宿舍,就是把原来的教室里面搭满了高低床。由于人多,夏天时候,宿舍都是臭袜子臭鞋子的味道,那个时候的会宁,大家都不洗澡,身上都臭臭的味道。再加上煤油刺鼻的味道,如果让现在的学生去睡,真的是没办法安睡。

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从窗子,门里钻进来。大家都抱着被子睡觉,晚上冷得大家团团转,老鼠也冷的没地方去了,学生的被窝里面全是长尾巴老鼠。

不过苦难是一把钥匙,会宁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哪怕家长再苦,老师再苦,也要把学生们带出成绩,让他们将来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人生更大的舞台。学生们都艰苦努力学习,不论严寒酷暑,都能够埋头苦读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老师经常讲两件事:第一就是读书,第二就是放羊。在家长的苦供,老师苦教,学生苦读之下,会宁县成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为会宁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政策倾斜。

经过连续多少年的艰辛发展,大家终于喜笑颜开,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会宁城,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北方小城镇,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了。

您了解有关会宁的历史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