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再次发布运20加油机的图片。虽然还是非常模糊,但已经可以看清是歼20和轰6参加测试。歼20在运20右侧机翼受油,轰6在运20后方受油。因为歼20使用软管加油,轰6家族具备受油管的只有轰6N,也是软管模式,所以目前硬管加油并未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的轰油6已经使用多年,最大载油量只有37吨,空中供油量为18吨,给歼8加油还凑合,现在给歼11、歼16这种重型战斗机加油就有些费劲了。去年,空军的苏30MKK战机远程飞行演练,空中飞行10小时,航程10000千米以上,创下空军歼击机飞行时长纪录。苏30自身载油量接近10吨,中途需要经过多次空中加油,轰油6的小身板根本受不了,还是靠伊尔78加油机跟随加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随着运20平台的逐步成熟,用它作为空中加油平台,替换老旧的轰油6和不堪重负的伊尔78,显得非常必要。

运20加油机的整体布局与伊尔78类似,两侧机翼下分别挂载一个空中加油吊舱,第三个挂于机腹下,最多可同时给3架战斗机加油。但我们并非照抄伊尔78的设计,国内设计师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对运20加油平台做出了许多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明显的是,运20加油机的起落架整流罩整体做了修型,让涡流产生的位置更靠外,这样在中线位置加油的飞机遇到的气流会更干净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点与伊尔78不同。伊尔78的第三个加油吊舱直接吊挂于机尾的左侧,而运20的第三个加油吊舱并不在机尾,而是位于机身中部偏后位置。空中对接时,受油机在加油机的下方,遇到的乱流会小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这并不完全是那种吊挂式加油舱。我们在图中看到的白色装置应该是软管绞盘,其余的设备安装在机舱内。这样,空中加油时软管从机身后下方放出,加油机利用飞机的能源驱动燃油泵进行空中加油,效率明显高于原来的加油吊舱。而且软管的长度可以更长,加油机与受油机之间的安全距离更大,特别适合给大型机加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运20加油机通过这几年的测试,已经基本成熟。与美国空军的大型加油机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大,但比起俄国的伊尔78,我们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在硬管加油模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急需提升软管加油能力,特别是对大型飞机的加油能力,这是重中之重。苏30MKK、歼16的远程巡航、前出拦截需要加油机;轰6改进型挂载大型空射导弹,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也需要加油机;预警机、电子机长时间滞空值班,还是需要加油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短期看空军还没有适配硬管加油的飞机,当务之急是让现有具备受油能力的战机喝足喝好。对大部分战机加油而言,软管能做到多路同时加油反而效率更高,先把运20加油机生产定型,批量列装,让大型平台机和重型战斗机都喝上油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