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余心丰

来 源:正和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新冠疫情,何时“退烧”

“高烧不退”的疫情,最近又带来一些新难题:

比如,我们可能要经历一个难熬、甚至是昂贵的冬天了。

为什么?因为很多事情,乱套了。由于疫情反复等因素,船舶在港口“排长龙”、货物积压的情况频繁出现。

一场全球性的“供应链混乱”,似乎正在发生。

NASA的卫星影像显示,占美国海运吞吐量1/3的两个港口——长滩港和洛杉矶港,有数十艘船只排队等待卸货;集装箱“一箱难求”,中美航线上一只集装箱的运费从数千美元上涨到超过两万美元。

甚至连供应链上的人都。据媒体报道,越南南部工业区目前是“疫情重灾区”,当地已经形成一股“工人返乡潮”。越南政府估计,可能有超过200万人离开。大批工厂被强制关闭,像耐克在越南的一半服装厂已经关闭。

吃紧

一些经济现象随之而来:

一个是,荒。全球“芯荒”持续。有媒体估计,由于汽车“芯荒”,美国大约有700万辆计划内的汽车将无法被生产;美国白宫的简报分析,芯片短缺可能会使美国今年的GDP增长减少1%,影响数十万制造业工人的“饭碗”。

美国正陷入货荒:

肯德基面临“无鸡可炸”的窘境,芝加哥一家肯德基的菜单上有近2/3的食材缺货;

全球最大的私营玩具企业——MGA娱乐公司的老板抱怨“今年的圣诞节完了”,因为“没法找到人手、没法找来卡车,没法把货品运出去”。有人调侃,今年的圣诞老人,大概明年的圣诞节就能到了。

还有一些地方面临“气荒”。英国出现上百辆汽车在加油站排长龙的景象,抢夺汽油;全球煤炭第二大进口国、消费国和生产国的印度,没煤了,自9月起陷入能源危机。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印度135座燃煤发电厂中有16座的煤炭库存为0、一半以上的发电厂库存撑不过3天,大概率会面临数次停电。

另一个关键词则是,涨。全球大宗商品正在经历一轮“报复性”的牛市。比如由于煤炭稀缺,欧洲电价飙涨,英国9月份的电价是去年同期的7倍多,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天然气价格同样如此,欧盟天然气进口的价格急涨近5倍。

还有一个微妙的细节是,过去半年时间,美国的通胀年率是7.2%,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听起来好像那道耳熟能详的数学题:一个水池,一根管子每小时能进1吨水,另一根管子每小时能出两吨水,问多久水池里的水能放完?

这一切,都是还没有“减弱迹象”的新冠疫情搞的鬼。

02、“复杂形势,至少还得持续1-2年”

一个问题就是,疫情还将持续多久?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院曾发表过一篇《Science》,一个主要观点是,因为人类感染者产生的抗体有效性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发周期都要短,因此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会非常小。

更有甚者表示,无论是否能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年,爆发时间也相对固定——每年冬季。

在“与病毒共存”似乎正成为“现实”的当下,对中国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而言,又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

1. 开工,还是“躺平”?

在当前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混乱”下,一边,是史无前例的原材料涨价潮、运输成本陡升;另一边,则是消费端的需求依旧旺盛。这就是目前中游企业面临的困局:利润被挤压。

举个例子,印度燃煤电厂大部分是国营能源公司,电价位居世界最低之列;因此,在缺煤的情况下,这些电厂发电越多、负债越多。

可以说,利润的“决定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上。因此,有3种现实的选择摆在眼前:一是“开足马力”亏钱;二是提价,像海天味业此前宣布产品提价3%-7%。

最后一种选择就是“鸣金收兵”,选择停产。今年9月,丰田就宣布缩减40%的全球汽车产量,因为买不到芯片、金属零件、塑料等。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亚当·S·波森表示,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越努力,反倒亏得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躺平,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 负向“飞轮效应”

世界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地方的延误和变动,都会波及到所有地方。

“新冠大流行”所造成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发酵。比如,由于洛杉矶的码头工人被隔离,运到那里的集装箱就无法完成卸货,这就会导致送往爱荷华州的大豆没有集装箱可运。因此,印度尼西亚的买家只能等待,最终可能会引发东南亚地区动物饲料紧缺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个人的“本能反应”,往往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陷入到一种“各扫门前雪”的恶性循环之中。

举个例子,芯片供应紧张时,订购芯片的企业间就会进入一种“短视博弈”的状态,不顾一切地拼命抢购,甚至不是为了自己需要,只是不让同行抢走;随之而来的,却是让这些零部件更难获得。“囤货”反倒更加剧这种博弈。

因为缺,所以抢;因为抢,所以更缺。企业陷入一种负向的“飞轮效应”之中。

3. 后疫情时代,企业内部“组织”难

美国经济学家、《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的世界》。

他把世界的时间线“一分为二”:以前是公元前和公元后;现在则是新冠前和新冠后。

毫无疑问,疫情切实地改变了世界的运作方式,而且是不可逆的。这表现在企业内部就是一个词——“熵增”(向混乱的无序情况发展),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跨部门间的“内部协作”,比过往的难度、成本都要高得多,因此所需要的管理“幅度”变得过大。

这该怎么理解呢?举个具体的例子,有家中国跨国公司——中国交建,在疫情之下,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种情况。

中国交建在疫情下参与了马来西亚一个甲醇厂的配套码头的竞标,但由于疫情带来的时空上的“阻隔”,难点随之而来:因为马来西亚先后出台了跨州乃至跨县的禁令,很多需要实地考察的事宜就没法进行;而且客户连图纸、工程量的具体清单都没法提供,等等。

同时,按行内话,那还是个“交钥匙工程”,相当于要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包括基础设计、详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环节都要做到“全过程服务”,因此整个项目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提供支持。

但许多专家却又身处国外,从南美到澳洲再到亚洲,横跨半个地球,“远程协作”很难被组织起来。

企业内部调度各种资源的难度都被“成倍”地放大了。各种“隐性成本”遽增。可以说,整个项目的难度简直是“地狱级”。

“一些在投的项目半路停摆,有些在跟项目直接就没了下文。”中国交建在马来西亚公司的经理张渭荣曾一度很焦虑。

是的,不要小瞧了这些细节,这都是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实打实面临的难题。

那该怎么办?

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适应“疫情常态”的工具,一种企业内部人与人沟通的新形式。

03、腾讯会议,企业的一种“数字生产力”

中国交建,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很简单,答案就是:

腾讯会议。

在疫情期间大幅爆发增长,仅仅上线245天,腾讯会议的用户数就突破1个亿,是中国当前最多人使用的专业视频会议产品。

这样一个被用户快速认可的平台,到底厉害在哪里?

1. “会”聚高手

我们常说,在企业内部,“信息”是企业得以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疫情,却让本来可以在企业内部、企业间顺利流动的“信息”被阻塞。所以以腾讯会议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具,本质上就是帮助去打通“信息孤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上阵前夕》

中国交建的故事就是典型。2020年6月,中国交建在马来西亚竞标一处甲醇厂。然而,客户给到的“F型方案”,在控制浪高上具有局限,但由于甲醇厂运的都是易燃易爆品,要想轮船稳定,又必须得控制浪高。客户的方案听起来并不合理。

推翻预案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有人质疑“3个月时间内要做两套方案”,在疫情无法聚集各项专家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好多技术专家都不在国内,互相协调是个大问题”。

很多竞标公司也因此纷纷退出。

“既然不能线下,我们就线上沟通”。然而,另一个难题却又随之而来,当时,大多数办公软件都不支持大体量人数的在线会议,或者受制于企业内网的阻隔,以及跨国网络的不稳定性,跨企业、跨区域的线上会议有很多“bug”。

所以对中国交建这样一个10多万人的企业而言,有一款可以高效沟通的会议软件至关重要。

最终,中国交建选择通过腾讯会议来与自己内部的员工进行连接,有来自南美地区的油气管道专家、亚太地区的地质专家、澳洲地区的水文专家、巴西桩基防波堤结构的专家和中国交建在国内的设计专家,跨越全球。

虽然疫情把他们“打散”了,但腾讯会议又把他们重新“拴在一起”。

反复讨论、激烈论证的场面,一次又一次地在腾讯会议上演。

最终,中国交建历经90天、207次跨国会议,对方案前前后后修改11遍,从9家公司中杀出重围拿下竞标,“整套招标文件的上传一共9个G,装箱22箱,工作量非常大,每次审核、打印、装订都是接连好几天的通宵奋战”。有些项目专家,甚至只有凌晨才能挤出一点宝贵时间和家人打上一个电话。

依托于腾讯云全球化的网络部署、全世界2800多个加速节点的有效支撑,疫情期间,腾讯会议得以覆盖中国交建全球200+国家和地区的业务、10多万员工;累积6万余场会议,参会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日均消息62万+条,年处理任务3.2亿+。

正是通过腾讯会议等全新的数字化工具,通过这一次次“打破时空的限制”、人与人的连接和协作,连接起许多原本难以“会”聚起来的人,企业内部才能够减少“沟通链路”,保持优势甚至是弯道超车。

这就是所谓“数字化”的意义,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企业。

2. 一种“乘数效应”

按照奇绩创坛创始人陆奇的说法,信息时代的核心产能不再是人的技能和设备,而是人才(研发和市场)+技术(资源快速组合)。

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就是“软件驱动”和“快速迭代”。

这该怎么理解?很简单。以腾讯会议为例,上线260天就迭代了29次。在这么的短时间内迭代了这么多次,为的是什么?

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几何级增长”。而且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加法,是一种“乘数效应”。

因为数字化的本质,是辅助、扩充、替代甚至是超越人的能力。它们能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人的能力,产能会越来越大。

所以,腾讯会议的每一次迭代,都能帮助企业实现不同的管理诉求,不仅是企业内部的,还包括企业间、上下游之间的协同。

举几个例子,当腾讯会议迭代出一个新功能“腾讯会议Webinar”能用于线培训时,只要企业使用了这个功能,就可以不用把所有培训都安排在线下,进而就节省了协同调度的人力、物力成本;

比如,在线上开会时,经常会面临在会议和共享文档间反复切换的“痛点”,手忙脚乱,“我文档哪去了?刚刚不还在打开用吗”的情况反复出现。这时,只要迭代出一个“在线协同编辑文档”的功能,问题就迎刃而解;

再比如,只要迭代出“在线录音,实时转写”的功能,就能节省许多速记的费用;甚至当企业间在线上洽谈好合作时,腾讯会议迭代出一个叫“云签约”的功能,就能集开会和签约于一体,等等。

这就相当于腾讯会议每迭代一个版本,都能让使用它的企业的“能力半径”相应地扩大一圈,而且能够无缝地“嫁接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之中。

就像腾讯安全负责人丁珂所说的:

“数字经济可以类比成知识,如果有一份知识,我分给你,那么两个人都会了,相当于一个苹果变成了两个。”

3. 创造“连接的价值”

疫情之下,企业最大的一个痛点就是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要想打破它,自然就不能站在原有的思路上。因为有些问题站在原地的维度是无解的,只有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解决。

就像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你在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可能解决问题”。

那么,腾讯会议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怎么“跨维度地”起到作用的?

先讲个故事。2020年4月,一台62排、124层的螺旋CT,终于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填补了县里头颈部CTA、冠脉CTA等医疗设备的空白。

但对于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0年的放射科主任包迎伟来说,一个更大的难题却随之而来,“设备虽然到了基层,但却没有会操作的技师”。

原来,影像技师是个“经验活儿”,不同影像技师之间的经验落差比较明显,可能同样的设备,不同影像技师扫描出来的图像是不太一样的。这就有可能会耽误到患者的病情。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疫情前,还相对比较好解决。只要邀请医疗资源比较好的地区,派出资深的影像技师对遂昌县的技师进行线下培训,就能完成经验的传递。

但在疫情之下,这种方式实现的难度、成本都变得非常之高。

那该怎么办?

包迎伟找到他30多年的“老战友”——浙江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技术主任肖圣祥。他派出团队的资深技师,将难度较大的头、颈、胸、腹、下肢、神经、血管等各个部位的扫描协议、比较不常见的扫描情况,都扫描了下来。

然后呢?借助线上工具。他们把这些扫描件都在GE医疗远程医疗平台“技影随行”上录入,让遂昌的技师也可以直接下载。

由于“技影随行”平台调用了腾讯会议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所以当遇到复杂疑难的病例时,遂昌县的基层技师只要在腾讯会议上点击“预约会议”,就可以“呼唤”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实现经验的跨时空传递。

如此一来,对于遂昌县的患者而言,相当于哪怕在空间上隔得再远,专业的医疗资源都“唾手可得”。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腾讯会议上真实发生着。

哪怕是远在边境的云南耿马,在这个遍地是山、交通出行十分不便的县城,按过往的常规操作,如果远在北京的医疗专家想传递经验给耿马基层的医师,那么他们需要“跨越山海”才能做到。

北京的专家需要先飞到昆明,接着转机芒市机场,然后再坐两三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耿马。而且这样的方式,效率并不高。

而借助腾讯会议,“原本一个往返要花去四五天,现在,只要几分钟就完成了”。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中心关于在线会议的研究报告指出,仅2020年1-5月,腾讯会议就帮助节省了直接社会成本约714亿元。

《看不见的神医》

04、结语:“连接器”

什么叫趋势?

把时间往前拨,你就能深刻理解: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纺纱机的出现,一名工人将1磅棉花纺成纱线所需的时间,从500小时缩减到3小时。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手工劳动,大批手工业者破产。

1779年,一名叫卢德的英国织布工怒砸两台织布机。他天真地认为,消灭机器就可以把原来属于自己的工作拿回来。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没有谁能阻止机器代替人力,生产的流水线也势不可挡地成了工业社会的标配。

那些拒绝使用机器、强行守着传统生产工具不放的人们,只是为历史增添了一段注脚。

同样地,在今天,数字化走到了相同的拐点。威力丝毫不亚于一场“革命”。

新冠疫情让原本可能是20年、30年后才发生的“数字化转型”,提前到来。

错过它,企业失去的将不止10年。

而关于数字化,最简单、最“唾手可得”的一个入口,正是线上会议。

腾讯会议所创造的,正是“连接的价值”;它所扮演的,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人与人沟通协作的“最后1公里”,提供最为快捷、低成本的工具,类似于数字经济时代“毛细血管”的角色。

这一切就像马化腾2020年在腾讯内刊《三观》里说到的:

“6年前,我们提出,腾讯要做‘连接器’。疫情期间的特殊经历,让我们更近一步认识到连接的价值。

一切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继续深化人与人的连接、服务与服务的连接,让连接创造价值,这是我们不断进化的方向。”

线上会议,正在切实地改造着这个世界、改变着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千万不要笑话这句话,否则成为笑话的有可能会是你。

因为一家企业最大的成本,往往不是别的:

“傲慢才是。”

参考资料:

[1]. 中国电荒、欧洲气荒、英国油荒、美国货荒……我们可能要习惯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智谷趋势

[2]. 一个什么都缺货的世界:全球陷入供应链大混乱,Peter S. Goodman,Keith Bradsher

[3]. “空货架”成热词!玩具巨头:今年美国圣诞季完了,华尔街见闻

[4]. 中国可以不拉闸吗,虎嗅APP

[5]. 报告:62排124层螺旋CT已接入腾讯会议,腾讯云

[6]. 一场被限电“掩盖”的大会,高层释放两大信号,背后有何玄机,智谷趋势

[7]. 工具革命再一次开始了,进击波财经

[8]. 香帅:未来15年,还有一波“增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