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位于高湖畈的“三十六洞”

一直就是诸暨人心目中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三十六洞”高湖分洪闸主体拆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进展怎么样?

▲十月中旬,高湖分洪闸主体部分拆除中

▲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的新“三十六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效果图

新高湖分洪闸

是浦阳江流域防洪系统中一项重要工程

主要保护对象为

诸暨市区及下游湖畈农田

受益范围保护人口60万

保护耕地约100万亩

而本次除险加固工程的任务是

针对水闸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

消除水闸安全隐患

确保工程安全正常运行

发挥其设计功能

重建后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三十六洞”的前世今生

说到三十六洞,不得不把时间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

1950年6月24日,诸暨北庄畈决堤,致使火车站被淹,浙赣铁路被迫停车7天。这次洪灾震惊了国内外,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按照“上蓄、中分、下泄”治水方针,经过两次建设,于1954年建成“三十六洞”,也就是高湖滞洪分洪闸的前身。

此后,“三十六洞”在诸暨家喻户晓,成为诸暨一标志性地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的三十六洞)

为什么叫三十六洞呢?

因为堤坝由三十六台可以向上提升开启的水泥闸门组成,闸门上面前后都留有紧急时工人们活动的场所,加上闸两侧都有如桥墩那样的水泥固定墩。所以,闸的南北前后都有三米左右的深度,远远看去就象是三十六个洞窟。所以,老百姓就叫它“三十六洞”了。

后来,为解决“三十六洞”分洪能力偏小问题,“三十六洞”移址到高湖畈双江潭。

而诸暨人熟悉的老“三十六洞”,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于1995年7月被拆除,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占地440亩、投资3.5亿元的城市广场。新的分洪闸虽然只有14个闸门,但老百姓依旧按几十年的习惯,叫它“新三十六洞”。

▲重建前的三十六洞

2012年10月,在省发改委、水利厅的支持下,诸暨市正式启动了高湖蓄滞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高湖滞洪区改造从蓝图向现实一步步地迈进。

2016年年底,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批复,在现有2.2万亩高湖滞洪区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地域建一个周长16.7公里的湖泊,蓄水区面积约7000亩。根据大城市建设需要,改造方案除了分级滞洪功能外,高湖滞洪区改造融入了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理念,周边配套建设生态景观等。

随着我市高湖建设和城东新城建设的推进,“三十六洞”也被赋予新的内容,重建后的高湖分洪闸交通桥(三十六洞)也将成为高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之紧密关联的高湖,也融合了水利建设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理念,为诸暨这座城市带来新的生态景观。

【有观湖休憩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台地花园】

【有汽车营地】

期待诸暨新三十六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