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在过去十余年中迅猛发展,对提升金融业竞争力、服务实体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带来了一定挑战。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外金控公司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发展过程、发展模式、监管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国金控公司规范发展与监管的若干建议。上期我们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阐述。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起源与理论

NO.1

金控公司的主要模式

一般来说,金融控股公司在实际选择采用何种运行模式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是战略,根据钱德勒应用结构-行为-绩效理(SCP)进行战略选择分析的观点,战略决定结构,不同的战略目标需要不同的组织构架来实现,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主要有国际化、特色化或多元化、持续成长等;

第二是规模,公司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公司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组织构架的发展;

第三是技术,新技术不断出现,特别是与金融相关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对金融控股公司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第四是监管,不同国家的监管制度和监管要求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架构的选择。

在国际实践中,金融控股公司可分为纯粹型、事业型、全能银行三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种类型的金控模式,均有其优缺点,其主要特征和优缺点的对照见表2-1所示。

表 2-1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模式与优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2

发展起源

金控公司发展的根源,一是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主要国家放松金融管制,二是内部需求主要在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等几方面的动因。

1.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管制放松促进了金控公司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带来了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带来了跨国金融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相继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机构的兼并和重组开始大规模展开,形成了各类金控公司,这是其蓬勃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

2. 实体经济需求催生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从内生动力看,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都是源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经济高速成长、转型升级甚至经济遇到困境时而产生的。

我国的金控公司发展较晚,但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加大,金融控股公司开始迅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提供转型升级的动力。

一方面,金控集团可面向创新经济,以推进实体型企业创新转型、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经济痛点以及新经济部门轻资产、高增长的经营特点,金控集团能够通过综合化的产品及服务体系,在企业全生命周期内提供符合其信用特点的金融产品,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满足转型过程中实体经济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

3. 技术进步

金融控股公司混业发展的现实条件成熟中科技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使得金控公司研发混业经营的产品动力得以增强(如资产管理产品、资产抵押证券等),进而使得各类金融领域间的交叉地带明显增多与强化,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业务间的界限加速模糊。

此外,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巨大,而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更容易摊薄成本,进而使得各类基础设施在集团内的作用发挥达到最大化。

4. 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虽然各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是发展的动因却相差无几。从金控公司内部而言,这主要发展能够提高效率并进而增强竞争力。

金融资产的同质性非常高,这导致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行业本身就具备较强的互补特征,而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结构能够允许其在集团内的控股子公司之间完成资源的调配和整合,实现要素的最优化配置,达到范围经济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协同效应。

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多类公司而达到混业经营目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可能会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增长。

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能通过合并集团财报的手段,以部分子公司在某特定金融领域内的亏损来抵扣其他子公司在其他金融领域内的盈利,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同时,跨国境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可以选择众多子公司中所在地税收政策对集团最为有利的一处作为申报所得税的地点,或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不同业务领域的税收优惠设计出最优的报税方案,实现在税法允许范围内的最低税务成本。

NO.3

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理论

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内部、外部治理并重,内部治理主要是研究从科层关系入手,外部治理从市场契约关系入手。

治理模式主要有亚洲的家族式治理模式、日本和德国式的内部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式的外部治理模式。

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理论上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混业经营,很可能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的成因:

一是可能来源于金融资产的同质性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二是近年来金融企业的科技投入越来越大,通过更多的业务规模量可以分摊金融基础设施的成本投入。

金融业范围经济的成因∶

一是金融营销成本的节约。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营销已日益成为金融企业吸收资金推销产品必不可少的手段,范围经济还可以使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二是技术开发规模效应。多产品企业拥有专业研发中心,技术开发的范围经济为多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是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极大地增强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使其能及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全能金融机构的一个窗口向客户提供包括贷款、投资、发债资产管理、咨询、抵押、保险等内容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最大限度留住优质客户。

3. 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是公司并购的主要动因。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是由竞争力、知识、技能等一系列有形或无形资产组成,是资源的集合,其经营活动存在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可以通过不同性质或功能的活动来实现,例如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财务协同和管理协同等。

4.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正是由于金控公司很可能可以实现上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间的交易成本,因此金融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得以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组织成本与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长期博弈的结果。

5.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马科维茨提出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证券数量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 ,进入投资组合的证券与原投资组合中证券的相关性越低,对降低整体风险的效果越明显。

现实中大量集团公司(包括金控公司)在不同金融子行业进行组合投资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则是减少整体风险。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说明了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降低整体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并降低整体风险,较好地解决了收益与风险的配比问题,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6. 市场失灵与监管

一般认为金融监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金融市场失灵。市场中存在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以及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都可能导致市场偏离帕累托均衡,即市场失灵。理论上讲,市场失灵需要某种形式的纠正,但市场失灵并不必然导向公共监管,在市场失灵和金融监管失灵之间寻找较好的平衡,是监管实践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

7. 基于功能观的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因素就是各自的比较成本,最优的配置状态就是由成本最低的主体提供金融功能。

基于以上功能观的监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比基于机构观点的金融体系更便于政府的监管。这是由于功能观点着重于预测在未来实现中介功能的机构的组织结构,有了这些预测,政府就能够针对机构的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方案,这样的监管方案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不同国家及金融日益国际化的需要。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