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任泽平博士在太湖人才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概要。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

关于人口和人才,未来有三大趋势:

第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逝,人才红利正在到来。 从结构看, 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步入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10年提高5.4个百分点,15岁到59岁的劳动力 人口比重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3。从总量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陷入负增长,中国人口总量在2050年左右会急剧萎缩。今年5月,中央决定实施三孩政策,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每年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正在到来。

第二,人口和人才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从国际看,美国人口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五大湖区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南海岸集聚。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在1973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省人口迁移“孔雀东南飞”,近年人口持续向核心城市和大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人口流入可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等。但人口流出会加重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严重拖累财政、制约经济活力。近年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人口持续流入,但东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级城市,人才流出压力增加。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也是抢人才。

第三,年轻人才更向往发达城市,尤其长三角和珠三角。 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和《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我们发现,年轻人才更向往发达城市,更倾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这两份报告是基于大数据自动生成,以保证这个榜单具备公信力的持续迭代和更新。

按照《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从人才流动趋势看,分城市群,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6.4%、3.8%、-0.7%、0.1%、-1.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净流出。分城市,2020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5%、3.4%、-1.0%、-5.8%,2019年分别为-2.7%、1.1%、1.8%、-0.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一线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入,三线平稳、四线持续流出。分地区看,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1.5%、-5.1%、-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0%,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1.5%。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8.2%,远高于总体的3.5%、3.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4%,远高于总体的7.9%,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占比27.6%低于总体。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各城市应打造营商环境,尊重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吸引人才尤其年轻人的流入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各大城市群内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进而增加区域经济社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