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大学生求职选国企,这是一出历史剧,一台问题剧,还是一场即兴喜剧?79%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在调查中把“最愿意工作的企业”设定为国企,这一数据从何而来?为什么说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像极了三种戏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数据从何而来?

“79%的重点大学毕业生首选国企”,这个统计结果来自于某招聘网站从全国各地65所重点大学收集的7638份毕业生问卷。与这个统计数据同时公布的,还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分别是:61%的毕业生认为找工作难度比较高,40%的本科毕业生首选继续读研,74%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地点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65所大学都是重点大学,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985、211高校,这些高校在全国近3000所大学当中层次高、规模大、经费足、师资强、生源好,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是相对最牛的,那么问题来了:

二、为何是问题剧?

这些学校当中都有61%的毕业生觉得找工作难,那么全国其他2800多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找到好工作,是不是更难?这些学校当中都有79%的毕业生首选国企,这与过去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为什么完全不同?他们的就业选择是不是也客观上改变了那些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毕竟机会是有限的,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是拥有就业优先选择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对于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的客观描述,能够帮我们回答以上这些问题。疫情来袭,一路向前奔驰的经济发展快车,踩下了一脚急刹车。虽说物极必反是颠扑不破的历史发展规律,但这脚刹车的来临还是让我们猝不及防。

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娱乐等等在过去十几年不断创造财富神话的行业,变得神奇不再。众多重点大学毕业生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国企(国企员工总数在3000万左右),毕竟考上公务员(全国公务员数量是700多万)实在太难。

从戏剧角度看,问题剧就是提出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这些问题通常集中在法律、教育、道德、婚姻等社会领域,就业问题自然也属于此类。曾经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认为自己的戏剧也可以称为问题剧,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三、为何是历史剧?

与问题剧比起来,历史剧更容易理解,它指的是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咱们耳熟能详的《屈原》和《康熙王朝》都属于历史剧。

为什么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就像是历史剧呢?因为每一代大学生的选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批大学生在80年代初期就业,他们的就业没有太多选择,自由择业在那时并不现实,但那代人当中还是诞生了很多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学扩招愈演愈烈,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追求自由,追求经济回报的上限成为一股潮流。再对比一下当下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回归体制内,你有没有一种“人如一粒沙,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没有一丝一毫对抗之力”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如果把一个家庭当中三代大学生的就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拍成一部电视剧,那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剧,还会是一部家庭悲喜剧。

四、为何是即兴喜剧?

与问题剧和历史剧相比,即兴喜剧更轻更快,它是普通人的喜剧,是一种直觉与智商的游戏。表演者不需要专业的表演功底。所以在我眼里,每一个当代大学毕业生都经历着属于自己的即兴戏剧。

你能想象吗?在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他们还在幻想着创业,幻想着入职互联网公司,幻想着迅速走上人生巅峰。当他们毕业的时候,却发现曾经的一切似乎是海市蜃楼,他们开始考虑如何找到一份工作,而不是找到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他们在考虑如何保障就业的底线,而不是追求上限。

计划不如变化快,在变革的时代,迅速适应环境的孩子,总是能够占得先机。切忌好高骛远,乐于脚踏实地。时代似巨浪,你我如沙尘,你觉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像哪种戏剧,问题剧、历史剧还是即兴喜剧呢?你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之路的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