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0月25日讯(通讯员 李钰 庞莉)10月16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职教城的新校区揭牌启用。新校区迎来第一批“住户”,6400名学生搬迁入住,标志着职教科技园十所院校正式聚齐株洲经开区。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城郊村,只有2条坑坑洼洼、宽仅3.5米的村道与外界沟通。

今天,在这片1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所职业院校累计投资200多亿,建设面积500万㎡。这里大道通衢,广厦林立,常驻师生近11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3万多名,不仅成为展示株洲发展成就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匠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并升本 集聚发展效应

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教育部和省政府合作推进湖南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而作为工业重镇的株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地。株洲职教科技园积十二年之功,10所职业院校迁入,集聚发展效应凸显。

去年11月10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以株洲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恢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明确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

今年5月8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三所院校签约,合并转设为公办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进一步优化了株洲市公办本科教育资源,株洲市将迎来第二所本科院校。

10月18日,记者从市直有关单位获悉,下一步将推动汽车职院、商院、工贸等校升格为本科或高职院校,丰富园区办学层次,进一步引进层次高、办学优、实力强的民办职业院校入驻园区,推动实现中专、高职、职业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肉眼可见的未来,在云龙的这片土地,从“科技园” 迈向“大学城”指日可待。

能工巧匠锻造“株洲名片”

各院校深耕沃土,蓄力前行。在株洲职教科技园,每一所学校都有斩金夺银的亮眼成绩。

湖南铁道职院毕业生中成长为中国中车“高铁工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工匠”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达126人。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

被誉为“湘菜教育的黄埔军校”的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是世界技能大赛湖南省烹饪、烘焙、糖艺三个项目的集训基地。近三年来,学校师生参加校外竞赛获奖883项,其中国家级荣誉25项,省级荣誉352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现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

市职工大学现有副高及以上职称9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人,名师、大师工作室8个,形成了以全日制普通中职教育为主体,成人大专、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是一家精益求精、奋发图强的“人才孵化工厂”。

2016年从湖南有色金属职业学院资源环境系毕业的学生刘继波,2017年1月被所属公司派往赞比亚“谦比希”项目部操作掘进台车,在仅工作5个月的时间内就刷新了赞比亚项目部保持了17年的单机平巷掘进447米/月纪录,创造了BM50型台车纯掘进月进尺的赞比亚全国纪录。毕业仅仅两年,他的年薪已经超过30万元。

10月9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同时吸引中国航发湖南南方宇航工业有限公司、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大型国企前来“揽才”,共有近百名2022届毕业生提前一年被5家大型国企录用。

从株洲职业院校走出去的大批能工巧匠,成就了株洲职业教育的美名,使“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美誉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产教深融合 产业添引擎

去年1月,株洲经开区出台“产教融合30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活动,搭建校地企合作桥梁纽带,校企合作有了质的突破。

目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华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长沙市紫荆花涂料有限公司、湖南松井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优质企业联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交融并进。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共同打造了“动车组卓越机械师”“复兴号高铁乘务班”等特色班。与广州地铁、长沙地铁等国内34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持续稳定的订单、定向培养,做到哪里新建地铁,订单就到哪里,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的平均入职工资达到了6250元。

株洲经开区还设立产教融合发展奖励基金2000万元,给予产教融合党建联盟经费保障50万至100万元。为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该区对其购买住房实行100%契税补贴,并给予专利奖金每项1万元,实现成果转化的专利每项6万元,被认定为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给予50万和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随着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株洲经开区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强劲的引擎。2020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和地方收入、地方税收收入4项指标增幅均排名株洲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