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北京坚定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60%,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的区12个。

据悉,北京建立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门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以“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24小时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双通报、双转办”,累计对120多家机构予以通报、对多名教师调离教师岗位,对多家违规企业顶格罚款1500余万元。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市属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培训广告。建立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同审联批”机制,设立“绿色通道”,统一做好非营利法人登记等相关手续。积极帮扶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多措并举提供22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制定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的指导意见,帮助机构渡过难关。结合“12345”市民热线、110接警、“冒烟指数”等数据信息,建立每日分析、随时预警工作机制。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要求,要求机构“应退尽退、能退尽退”,指导学生家长通过消课、退费、诉诸法律等方式妥善解决退费难问题。成立校外培训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中心,进行针对性处置化解。

“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强化培训资金有效监管,出台《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管理指引》,建立“教育部门排摸机构—银行监测机构账户并对非常规开支进行预警—多部门联合约谈、分类处理”的存量培训资金监管机制。开展培训行为精准引导,实行 “双减”书面告知书家长和学生“双签字”,通过消费者协会“六提醒”,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并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和监测情况动态调整。

健全维稳应急处置机制,组建由教育、公安、信访、人社、民政、银保监等部门参加的市级应急专班,制定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处置区域分工方案,形成快速处置机制。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由被动的机构停业应对转为主动的提前储备公益资源,已形成超过14亿元的公益互助课程库,为学生“消课”创造了条件。

成都通过组织专业力量、邀请市民代表和新闻媒体,开展为期5个月的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目前已累计派出260人次现场督查校外培训机构,督促整改违规办学行为301件次,严格把好校外培训入口关、过程关和监督关。此外,成都成立了“双减”风险防控工作专班,建立全市规范校外培训风险防控专项工作日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以及中小学校等作用,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隐患再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本区域校外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和风险底数。根据具体风险隐患情况,划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风险等级,分片包干,对红色和橙色风险等级的培训机构实行“一人一机构”对接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变即见,落实管控责任。

潇湘晨报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