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于印度,为何印度人不信佛教?

邵旭峰

青,出于蓝胜于蓝。
佛教,出于印度而走他乡。

今天谈点玄的东西。

世界宗教,有一个堪称奇迹的现象,就是佛教发源于印度,脱胎于印度教,但印度最终没怎么接受佛教,佛教却在其他地方发扬光大,比如中国,并继续向东、向东南扩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今天,信仰佛教的人数(大概7亿左右,有说五六亿)虽然不如印度教(10亿)多,但却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起,是世界性宗教。印度教则主要在印度被信仰。

那么这是为什么?

一句话回答,佛教思辨性太高,几千年以隔绝和封闭为特征的印度终归接受不了

印度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分裂的,一个个小国家内,又是诸多的种姓,互相也有严格的界限,这种根深蒂固的文明特征,使得几千年印度,堪称人类最为封闭的社会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闭,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在信仰方面接近迷信:

迷信的特征,一个,是“信”的范围很小,或许两个种姓之间都有很大区别。

二一个,是简单直观,接近神话故事,不然小范围的人理解不了——小范围内也只接受这个,对着大多数文化水平极低的村民谈玄论道,无异于对牛弹琴,他们更容易接受可以直观得到的东西。

在中国民间,原先的“信仰”基本是按照自然村划分的,一个村子有一个庙,有一个或几个神像,各个村子的区别很大,有的村子乃至于“信仰”一棵树,有的村子“信仰”二郎神的哮天犬。乃至于一个村,“信”的对象都不一样,有两三个。

某地的一棵神树

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总的是一个印度教,但这个很笼统、很泛,在其之下,是各处大相径庭的具体体系,如果要问印度有多少这样的体系,可能没人能回答,个人觉得可能和自然村落相当。

印度的这种情况,让非常注重思辨的佛教,肯定推行不开——至少无法长时间和大范围推行,只能远走他乡,更具体的问题在于,在自然村内,“信仰”的体系可能都不止一个,邻居可能都不太一样。

佛教,应该是最接近哲学的宗教,而印度教,是最接近迷信的宗教——这两个的距离,快有迷信到哲学那么远。

佛教在汉末传入中国后,和同时期出现的道教、以及官方知识分子主张的儒家相互争斗和融合,佛教徒或自发或借助官方兴修了很多有影响的佛寺,大体形成了大乘和小乘佛教两派。

大乘有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禅宗。
小乘有俱舍宗和成实宗,核心经典分别是“俱舍论”和“成实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民间,虽然也有不少人选择性很清楚地信仰某宗,而大多数人,信的是儒释道、以及民间地方神话故事杂合的迷信,比如把佛教的佛、菩萨,和道教的太上老君、原始天尊放在一起论高低——头条里有人一天到晚在讨论谁厉害谁高什么的。

还有玉皇大帝体系,也夹杂其中,乃至于有成神成仙的英雄比如关羽、包公······再比如孙悟空,原型来自于玄奘法师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面写到的印度神猴哈鲁曼,西游记里面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中国民间“信”的,更多是儒释道,以及地方神话故事的杂合,比如某忠贞女成仙,比如文天祥成城隍······

在大中华区,除过汉传佛教,还有藏传佛教,主要存在于藏区(广义的)——大体分为藏区(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藏区,主要在靠近印度的日喀则)、卫区(拉萨和山南)、康巴藏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安多藏区(青海除过玉树的大部、四川阿坝、甘肃甘南、以及乌鞘岭的天祝县)。

大体就是以最接近印度的日喀则为中心,向东越来越远的青藏高原蔓延——海拔也逐渐降低。

藏传佛教按照拥有全藏统治权派别顺序,分别是萨迦派(代表人物八思巴)、噶举派(代表人物绛曲坚赞)、宁玛派(红教)、格鲁派(黄教,代表宗喀巴)。而整个藏传,影响最大的,是莲花生。

在漠西蒙古部落又称卫拉特蒙古(准格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还有小一点的辉特)之和硕特固始汗入驻西藏之后,举格鲁派为执政教派。

固始汗本就被准格尔威胁再加格鲁派四世达赖邀请,于是入藏,后来准格尔大策林攻入西藏,杀掉和硕特拉藏汗,再之后,多方包括大清争夺西藏控制权。

从固始汗进入西藏,直到今天,格鲁派都是藏传最大也是最高派别。

藏传佛教萨迦派在元忽必烈时期,成为国教,地位在道教之上。明代的时候,藏传在汉区基本被“封印”,到清朝建立后,藏传佛教格鲁派再次成为国教——达赖是格鲁派和藏区最高统治者,北蒙最高统治者是哲布尊丹巴,是格鲁派,南蒙和汉区最高活佛是常驻北京的章嘉活佛,也是格鲁派,但无论哲布尊丹巴还是章嘉活佛,都尊达赖为最高。

大清历代帝王继任,一方面需要先帝传位,一方面也需要章嘉活佛代表格鲁派、道教张天师嫡系传人、孔子嫡传三家的“认证”,代表道统。

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在带走大量国宝黄金的同时,把这三家的嫡传也都一起带走。

回到前面的话题,佛教产生于印度,脱胎于印度教,但最终出走,在中国和日本、东南亚国家生根,这不是说印度人就不聪明,而确实在基础上封闭的原因。

事实上,印度能产生佛祖释迦摩尼,及其弟子等一批圣贤,并成就浩瀚精深的佛经,这已经说明印度有思维严谨深远的高人。

佛经原本,大多誊写在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卷帙浩繁,思辨极强,你可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执念,多高的悟性。

佛教也在印度阿育王和戒日王等时期,一度发扬光大,比如戒日王(也没有完全统一印度)时期,玄奘西行所求学的那烂陀寺(最高法师戒贤),就有来自印度各地和周边国家的至少上万学习佛经者,加上闲杂人等,围绕在那烂陀寺的人在至少数万,印度还有其他地方数以千百的寺庙在研习佛学。这个场面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见。

关于那烂陀寺,玄奘惊叹地写到: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耸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虬栋虹梁、绿栌朱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烂陀寺在研究浩如烟海的佛学之外,还研究医学、数学等。

但这都是暂时的,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印度似乎就遗忘了曾经在全印范围推扬、精研和辩论佛学的盛况,而重新开始以村落和族群为单元信仰印度教。

印度佛学的盛行,其基础是大范围的统一,种族的隔阂被尽可能淡化,理性和规则和观念尽可能通行——而这种情况,在印度历史上并不多见。

印度更长时间,是种族画地为牢,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把信仰诉诸简单的感性直观。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流程和特点,印度的历史都是模糊和被掩埋的,公元7世纪初玄奘抵达印度后,发现印度人几乎没有历史记载,大多数人不要说对百千年前的历史,就是对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都保持了很好的无知,以至于近现代西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大地上一无所知、毫无头绪之后,不得不借重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寻找印度之前历史的蛛丝马迹。

印度就像一片沼泽和泥淖,曾经确有参天大树长起,但旋即,就被完全淹没。

于是,最接近迷信的印度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而极富思辨、体系宏大,最接近哲学的佛教,却远走异国他乡并落地生根,同时吸引诸多求学者以及有更宏伟夙愿的有志者翻越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执着前往、虔诚求取。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佛教,出于印度教而走他乡。

补充一点相关的东西:

哲学,在西方是形而上学——中国这么翻译,是得意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于易经·系辞)——也就是现实世界和具体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学问,这门学问,立足于现实世界和具体科学,形成体系后,反过来又“统摄”着具体科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西方中世纪,其实就是神学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亚里士多德哲学,统摄着人们思想。到15世纪文艺复兴(文学艺术复兴)开始,西方也逐渐重新接续亚里士多德哲学,并把宗教从社会和人的头上取下来(宗教改革,16世纪),进而开始政权革命(代表事件17世纪的光荣革命,让国家权力开始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从而促使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再进入理性时代(18世纪)——哲学开始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巨大发展,在理性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同时期开始。

这些大事件,使得具体科学和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以至于哲学越来越追赶不上,更不要说统摄——黑格尔之后,传统的建立在具体学科之上、反过来“统摄”具体科学的哲学不再——

这些年,不少思考哲学的天才,想着追上并翻身骑到奋蹄狂奔的具体科学的背上,重新建构统摄和指导具体科学的形而上学,但他们首先就面临很难看到科学尾灯的问题,所以最终他们要建构的“形而上学”,无一例外都呈一地瓦砾和废墟······

近现代哲学家,就像扑火的飞蛾,前赴后继——虽然如此,但仍然必须高赞他们的努力,正是因为他们在一片凡俗之中,努力抬高自己的视线,以图洞察自然和人类的终极奥秘,人类才有了不至于坠下万丈悬崖的可能。

中国的哲学,更多是智慧之学——这种智慧,更多蕴藏在现实生活之中,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道在屎溺、在稊稗、在瓦砾·····中国如同西方哲学的哲学,似乎主要就是易经和道德经等。

哲学和宗教,还有迷信,都是对人类和自然的决定者的认识:哲学(形而上学),产生于经济生活完全开放的社会,或者叫市场交换经济社会;宗教,生于半开放半封闭的社会;而迷信,则形成于封闭的社会,比如传统中国的以农业为主、以家庭自耕农为单元的经济生活状态。

为什么?因为哲学需要理性推生和延续,宗教则需要办理性半感性直观的思想基础,迷信则完全诉诸感性直观。

关于哲学需要理性基础推生和延续,这个毋庸置疑。

说一下宗教为何需要半感性半理性的思想基础,纯感性直观,就只能在小范围内产生延续,因为别的地方就完全不会认同——你们村“崇信”的哮天犬,在别的村完全就是个家庭卫士和忠实的朋友,所以必须一定的理性——能在一定程度说服尽可能大的范围的人去接受。

但宗教又不是纯理性的东西,因为纯理性就会促成哲学而非宗教,其里面有感性直观成分,比如信仰对象,若隐若现,都有一定形象、或者感觉似乎有;就道理而言,也不具备严谨的推理性,比如“神之灵运行在水上····要有光·····”,神是什么?没说,灵是什么?没说?神之灵又是什么,也没说,为什么要运行在水上?还是没说······没说并信了,就是宗教,说了,就是哲学

至于迷信,不再赘述。

在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古希腊产生哲学和一批大哲学家,在印度生成低级宗教印度教和高级宗教佛教,在中东产生琐罗亚斯德教,犹太地区形成犹太教和先知·······

为什么如此的根源,其实在经济模式和开放程度,古希腊和罗马,形成了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成宗教的地区,其经济是半开放半封闭的,这也直接决定思想的开放和理性程度,并形成了不同的对于“统摄者”的认识。

——如上观点,在拙作《来龙去脉看中国》里面形成。

最后,有不太读懂的,不要急,出去走走,登登山,或者到边远的农村去,观察、思考,再经历一些艰难,再反思,相信最终你会有所得。

欢迎客观交流。

公众号:shxf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