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晗晗不憨憨 编辑 | 四月/小筑
古有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
今有四大文学,emo、废话、发疯、丫头。
5G的网速跑不过8G的脑洞,年轻人造梗的速度日新月异,这份倚马可待的才思,全都用在了不“好好说话”上。
当今的互联网野生文学中,流派众多,我们只挑用的最多的几个说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度最高的四种文学: emo文学、丫头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
emo文学
emo从今年四月份就已经兴起,时间上算是比较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o百度指数在8月之后彻底流行前, 4月、6月曾有显著增长点
emo文学是新事物,但emo这个词本身存在的时间却很长,产生于90年代末00年代初。emo/ˈiːməʊ/,也叫emocore,全称Emotional Hardcore,即情感硬核,或情感核音乐,一种与朋克相似的摇滚乐。
顾名思义,emo就是指情绪化,“我emo了”可以理解为“我抑郁了”“我网抑云了”“我颓了”“我傻了”。
有人有趣地将emo解释为“一(e)个人默默(momo)地哭”,歪打正着,表音又表意。而“一(e)个人在默默(momo)哭泣的情况下写的文字”,也就是在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下写的文字,就衍生为emo文学。
丫头文学
当emo文学士气正盛,另一种文学——丫头文学,也已经开始孕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丫头文学百度指数暴涨在5月底
风靡一时的“丫头文学”,起源于微博 #中华男性魅力时刻# 话题下,一位职场女性分享的与公司已婚男同事之间的对话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微博下,无数有相似经历的网友也出来分享自己被叫“丫头”的故事,由此“丫头文学”诞生了—— 一种以“丫头”为称呼,在对话中时刻流露出油腻感、优越感和过度自信的互联网文学体裁。
“丫头文学”的关键在于,用短短几句话展现出由于自作多情导致对方满脸问号的尴尬场景,甚至不需要有标志性的“丫头”二字,只要是油腻且自信的语言和行为,都可以归为“丫头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丫头文学”万能模板请收好 废话文学
废话文学出现时间较晚,九月份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份废话文学百度指数暴涨
B站up主“那就叫王师傅吧”的视频,每一句话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我们似乎又什么都没有悟到,因此就有弹幕大神发了一句: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废话文学遂流行起来。(参考小鸡词典“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词条解释)
“废话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说了又好像没说”,看似说了一堆话,其实什么信息量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话文学部分示例
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是成形时间最晚的,就在最近才慢慢被大家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疯文学百度指数暴涨稍晚于废话文学
发疯文学是一种琼瑶式宣泄情绪的文学,通过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模拟人发疯抓狂时说的话,最后得出毫无逻辑但是非常严重的结论,以达到让对方哑口无言的效果。(参考小鸡词典“发疯文学”词条解释)
起源是DB踩组有人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感慨生活的发疯文字,真情实感,感染力十足,于是网友以这个开头编起了文字,后逐渐形成了发疯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时尚是个轮回,以前的经典元素总会以新的方式粉墨登场,而当下的互联网流行文学,其实也是新瓶装旧酒。
我们读的诗词里经常有“伤春悲秋”情怀,这便是古人的emo了。
和恋人分别,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南唐亡国,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回想年少时的青春疼痛文学,跟现在的emo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伤痛文学=emo文学
饶雪漫小说里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世界,谁敢说谁是谁的救世主呢?“郭敬明也不在话下:“我不寂寞,我只是一个人而已,我的世界有我一个人就好,已经足够热闹。”还有安妮宝贝、八月长安…...都留下过emo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妮宝贝语录
青春里那些无处安放的情感,除了伤痛文学,还有霸道总裁文学和玛丽苏体。
以前的霸总是真·霸道总裁,对着明道的脸,他说出多么离谱的台词都不会出戏。甚至当焦恩俊对着西门无恨说出“我没事的,傻丫头,不要担心我”的时候,大家心疼的都是男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现在的霸道总裁,就只剩下“霸道”,担不起霸总风姿的演员配以无脑的剧情、油腻的台词,分分钟让人尴尬得脚趾扣地。偏偏还有人把这一套搬到现实生活中,女生的委婉推托都是欲拒还迎,只能让人感叹一句“我命油我不油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女人”替换为“丫头”,就是“丫头文学”了
如果遇到总是给你发丫头文学的人,就抱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态度,把它当做废话置之不理就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废话文学,不得不提鲁迅先生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一些经典影视剧中也不乏有废话文学的身影,比如《西游记》,唐僧听了这番回答,估计也挺无语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乌青也是废话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2012年,科普作家杨轶发微博质疑:“这是诗?这真的是诗吗?奇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并贴出了五首乌青的旧作,其中《对白云的赞美》最为典型,乌青体(即废话体)随即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百度指数显示发疯文学与废话文学关联度极高。
《还珠格格》里紫薇的台词是结合了发疯文学和废话文学的典型案例。“你跟她看雪看月亮,看了一整夜,从诗词歌赋谈到哲学,我都没有和你看雪看月亮,也没跟你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我娘说,等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但仍然感激上苍,让她有这个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不然生命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一句疯话重复两遍就成了废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看来,我们以为掌握了“新型文学”的密码,其实前人早就熟练运用了。
从凡尔赛文学、江一燕体,到咯噔文学、反矫文学,新的“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年轻人似乎不喜欢“好好说话”。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好好说话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不如用反讽的姿态笑对人生。
emo起初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缓解焦虑,而当它发展成emo文学的时候,就带了点反讽的意思——无病呻吟没用的,不如一笑而过。甚至很多人发emo文学时,都是龇着大牙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到油腻男子,善意礼貌和委婉拒绝被对方曲解为半推半就和欲拒还迎。于是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熟练掌握丫头文学并还施彼身,油腻男子最终被这丫头文化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丫头文学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至于废话文学,诞生之初就自带嘲讽buff。
比如那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式的新闻报道,像这篇《科学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一看标题就很废话,网友的评论也很犀利:“研究得很好,下次不许再研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是明星发的那些空洞无物的道歉文,字数和信息量成反比,读完1分钟,浪费60秒。典型的废话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星道歉范文被复制过3577次
我们不能让这些现象消失,但也要通过讽刺来表明立场。于是发疯文学从高处走向民间,广为所用。
其应用场景包括,和杠精对线、向领导提离职、催卖家发货、以女朋友的方式和女朋友吵架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疯文学应用之《以女朋友的方式和女朋友吵架》
微博话题#客服看了以后连夜发货# 中,有人用发疯文学催卖家发货如愿以偿,引不少网友发出“发疯文学真的有用”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不是年轻人不好好说话,而是在不好好说话之前已经被动承受了太多生活的压力、他人的骚扰、无用的信息。于是反被动为主动,引发更多受够了“凡尔赛”、“矫情”、“普信”、“废话”的人们群起而攻之,夺回这些词语的使用权,将它们发展为充满了叛逆意味的“XX文学”,并推到情绪宣泄的风口浪尖。
谁造的梗,梗是何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届年轻人已经学会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去赢得解释生活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