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苏轼时,林语堂先生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创新的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以前每每看到这类评论,笔者都在想:苏轼是怎么做到把这些身份,一样一样全集中到自己身上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网友把苏轼到过的地方,用一张地图连起来,这时我才顿悟: 原来,行万里路才是他最大的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被贬,一路写,每到一处必留下名作,多年后这些他留下墨宝的地方,仍以是他的“第二故乡”、“第三故乡”为荣,这正是苏轼的魅力。

在这些作品里有一首很特别,是他在返程中写的。公元1100年,朝廷终于意识到在遥远之处还有一个天才文人。于是,这年苏轼终于遇赦北还。终于能回京了,东坡自然是无比欣喜的,虽然那时他已是63岁了。虽然在海上他遇到了风雨,但在诗的字里行间他仍表现别样的霸气,此诗名叫《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颇有意思的是,在苏轼平生数千首诗作里,这首作品曾经常被诗迷们忽视。它之所以近日引起不少网友的讨论,是因为诗词大会导师康震在微博里推荐了。康教授此次的推荐引来不少网友的点赞,甚至有网友表示:希望这首诗能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到底是怎样一首作品呢?让我们来读一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之所以这么喜欢这首诗,显然是被苏轼的霸气所震撼。此诗不管是从遣词,还是意境来看,都是极考究的。

首联,先从星辰开始写起。已是三更时分,睡不着的苏轼望着船外的风雨,发出了“也解晴”的感叹,指出:下了这么多天的雨了,老天爷也应该放晴了。很显然,这14个字是一语双关的,既是讲眼前的雨,也是在说自己的人生。倒霉了大半辈子,他也该时来运转了。

次联,这14个字的高明之处是看似在写景,同时也在发表感叹。乌云散了,明月出现在天空,不需要任何事物来点缀,也一样明亮;乌云散了,长空平静,海色本身就碧蓝,不需要任何渲染。很显然,哪怕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苏轼仍然自信地认为:我的才华是盖不住的。

颈联,苏轼道出了自己的平生之志:怀着像孔子一样的志向,似乎听到了黄帝成池的乐声。多年被贬生涯中,苏轼的心态数次发生变化,期间他也有过消沉,希望远离一切,学陶渊明归隐山林。但最终,入世很深的他还是没能放下心中之志,这是他和很多隐士不一样的地方,

尾联,是全诗最霸气的14个字。很显然,此时的苏轼已经与一切和解了,他不再执着地问为什么自己的人生会是这样,而是用“不恨”二字来回应。不恨命途多舛,不恨眼前的风雨,亦不恨过去的种种。

苏轼和一般不得志文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也会抱怨,也会发牢骚,但这并不影响他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皇帝把他贬去海南,他在给苏辙的信里也抱怨过,但对于海南老百姓他仍然是尽心尽力的。他在海南大兴教育,因为他的到来,海南出现了不少人才;他在海南关心农渔业,甚至亲自为种田的妇人设计斗笠,以致“东坡笠”风靡至京城。

写完这首诗第二年,苏轼死于北归途中,享年65岁。有些人乐观是因为他预判未来会更好,而有些人的乐观则是骨子里的东西,哪怕他觉得未来的人生不一定会更好。苏轼属于后者,而这是正是我们喜欢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