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社区工作的纷繁芜杂。

目前,宁波市鄞州区有1472名社工,陈一博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七塔社区的“90后”社工,上岗刚三个月。每天,他和同事都忙碌在社区各个角落。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他写进“基层日记”,现在已有50余篇。

在平凡的工作中收获蜕变,在基层历练中收获感动。在他看来,社区工作就是要处理好各种小事,把小事做好了,这份工作就有了意义。

50余篇日记记录社工日常

上门入户,从陌生到熟悉

“废纸、塑料袋、饮料瓶、烟头……我们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垃圾袋由空到满,街巷也变得整洁起来。当我们回到社区的时候,身上的衣衫已然浸满了汗水,可想到打扫完后焕然一新的环境,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是26岁的陈一博写在“基层日记”中的一段话。从7月19日到现在,他在七塔社区工作已经三个月有余,“以前总觉得社工的年龄普遍较大,其实并不是。我们社工以‘80后’‘90后’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一博在社区办公 记者 刘波/摄

从入户调查到参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他正在逐步适应一个基层社工的工作节奏。“敲开陌生人的门,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几个月下来,有些居民都眼熟了,有些还会主动和我打招呼。”

10月22日上午,陈一博敲开了丁师傅的门,“丁师傅,重阳节的长寿面,我给你送来了!”

丁师傅挺意外:“瞧我这记性,忘记拿了,麻烦你跑一趟。”

“现在社区开了音乐班,您有时间可以来听一听”……两人在门口攀谈起来,完全没有陌生感。

上门入户是每个社工的份内事,需要上门听意见、入户做宣传。三个月时间,陈一博已经走访了190多户居民,“每个社工都有自己的包片区域,需要对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需要给他们提供精准化服务。”

“你们回去吃饭,这里有我”

一句话让他“破防”

在社区工作三个多月,陈一博经历了两场台风。

台风“烟花”来袭的时候,他刚进入社区工作一周。彩虹北路105弄有3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的老房子,处于地势低洼地带,低层住户容易受淹。他和同事一起赶往现场,挨家挨户对17户低层居民进行劝离。

狂风暴雨中,陈一博穿着雨衣雨靴走在路上,路上倒伏的树木需要清理,低洼地区需要叠沙袋……“仅靠我们社工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幸好社区有很多热心志愿者,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陈一博在日记里特别写到了63岁的邱师傅。9月,台风“灿都”来袭,邱师傅穿上红马甲,拿着小喇叭,一遍遍在社区宣传防台注意事项,排查风险点,每条路自己都要走上好几遍。

“天渐渐黑了,风雨也大了。看着我们社工一刻不停在忙,他让我们先回去吃饭,有他顶着。听到这句话,真的有点鼻酸。”陈一博说,防台的时候,很多社工都是拿泡面充饥,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吃饭,每天都有社工在办公室值班,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儿,“一想到我们身后还有那些志愿者,心里就暖暖的。社区是个大家庭,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人……”

陈一博在沿街店铺检查卫生 记者 刘波/摄

记录身边的小美好

送给保洁员的“神秘礼物”

“我发现,社区工作处理的可能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背后可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我要努力把每件小事做好、做实,用心去做好这份平凡的工作。”

在陈一博的“基层日记”里,有不少类似的工作感悟。

今年中秋节前夕,社区邀请保洁员和志愿者参与月饼DIY活动,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活动中,社区向他们送上了一份温暖的“神秘礼物”——他们在文明创建期间留下的最美工作照,或是扫地的身影,或是在小区捡垃圾的样子。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工作照,没想到还有人为我拍照!”保洁员郑师傅有些激动,看着照片里自己弯腰捡垃圾的样子,他憨憨地笑了,“社区干干净净就好了,这些都是我们的份内事。”

其实,这份“神秘礼物”是七塔社区几名社工一起头脑风暴想出的点子。这些最美工作照,一下子在社区传开了。各小区的宣传窗也想放一批最美工作照,记录志愿者最美的模样,于是,爱好摄影的志愿者们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小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一博已经写了50余篇基层日记 记者 刘波/摄

记者 薛曹盛 实习生 罗萍 张琼冉 通讯员 倪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