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的美国,曾存在两种思维方式:马萨诸塞的宗教狂热和弗吉尼亚的快速致富热。这二者并非完全泾渭分明,而是有所重叠——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将自己幻想为冒险故事中的主角。

在这些冒险故事中,淘金是最容易被幻想到的主题,因为它意味着一夜暴富,无需等待。黄金,财富的代名词,它的存在会让无数人趋之若鹜,更会制造无数纷争甚至血泪。

“淘金热”是美国历史避不开的名词,出现频率也不低。早在19世纪初,北卡罗来纳州一个男孩偶然见到一块重达8千克的大金块,后来被他父亲以不足其价值千分之一的价格卖掉。1829年,同样的事情在佐治亚州重演,导致淘金者蜂拥而至。但这些只是小型的淘金热,对美国人影响最大的淘金热潮当属始于1848年的“加州淘金热”。

■加州淘金热改变美国生态

话说1848年初,有1.2万名美国白人住在俄勒冈州,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的加州则有1000人左右。

奇迹也在这个月出现,一月的一个周一早上,一名在加州建造锯木厂的美国工人在小溪中发现一块金子。第二天早上,结束墨西哥战争的停战协定签署,加州成为美国的一部分。新大陆最初的幻想也被证实:“黄金国”出现了。

在后人看来,“19世纪美国加州的淘金热毫无疑问是美国初创史的神话式重演”,于是,探险者深入西部,开启淘金热。

当时,人们蜂拥而至,在金矿区里寻梦。无需土地所有权,也无需昂贵机械,人们就可以在泥土、树根和河床处发现金子,上演一夜暴富。出身和社会地位在这里不再重要。

资料记载,当时的28克黄金即可相当于美国东部的一周薪水,而在淘金热早期,一个人一周淘到几斤黄金也不奇怪。

到了1849年初,《纽约先驱报》认为加州黄金“让民众朝着精神错乱的方向一路狂飙”。此后几年,多达5%的美国年轻男性涌向西部淘金。从美国建国到1847年的半个多世纪里,全国黄金总产量只有37吨,而在加州淘金热开启后的10年里,平均每年就有76吨的黄金被开采。

虽然这场淘金热几年后就因为参与者太多、采到的金矿越来越少,而变得不再吸引,但仍改变了美国人乃至美国社会生态。比如加速了美国人的西迁进程,进而使得横贯大陆的铁路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采矿业更是突飞猛进。

当时,铁路及其同盟行业大肆宣传西部定居的梦幻前景,就像最初来到新大陆的人们宣传在此定居的前景一样。

另外,相比黄金,西部廉价甚至免费的土地也吸引了太多人。1874年,一本名为《寻找定居新家园》的指南声称:

“内布拉斯加的中部地区——不管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人烟稀少的荒野——土地价格在短短十几年内涨了十几倍。”

同时,淘金热也让美国人拥有了新的商业和财富思维,大量企业随之诞生,“企业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名词。只要一个人拥有想法和勇气,就可以创业,成为企业家。

当然,这个在淘金热中诞生的名词,也有着极大的偏执性,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类似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成功者的故事,成为美国人信仰的依托所在,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无数被遗忘的失败者。

最有意思的是,淘金原本被视作“鼓励投机”的负面因素。大量青年劳动力从家乡走出,离开制造业,跑去西部淘金,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看来,简直是对经济的严重冲击。但美国政府意外发现,虽然加州淘出的金矿总量并不算多,但税收却出现飙升,富翁也迅速增加。

美国政府经过实地考察才发现,原来淘金者所到之处,开设了大量商铺,贩卖工装、饮品、香烟和各种日常用品。尽管许多人根本没淘到金子,却也带动了当地商业繁荣,也改变了许多人的意识。比如有人并没有参与淘金,但因为发现淘金者需要帽子,便依靠制造帽子而致富。即使许多人并没有这样的商业头脑,仍然可以成为相关产业的工人或服务业从业者,大大带动了就业。

也就是说,加州淘金热并非单纯的金矿资源开发,而是一场经济大开发。更可贵的是,它是一次无政府的经济大开发。美国政府压根没有投入人力和财政资源,就得到了广阔的开发区域。而且,这种开发模式也让美国其他地区得以借鉴,从而带动了全美商业模式的突破。

■西部片的暴力不是写实,而是寓言

一百多年来,人们从各种角度研究淘金热。当然,还有文艺层面的,比如西部片,就不断强化“黄金引发暴力”这一元素。

西部片的经典极多,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淘金电影”的《碧血金沙》,还有意大利西部片宗师瑟吉欧·莱昂的“镖客三系列”,都体现了狂野的暴力美学。

在许多人看来,早期加州的无政府状态下,巨大的利益诱惑必然滋生暴力争夺,加之枪支泛滥,命案注定频发。所以,电影里总有漫天黄沙,戴着帽子的西部牛仔,还有枪声、对决与死亡。

但实际上,西部片更像是人们警戒自我、警示贪婪之祸的寓言,并非真实的历史面貌。《加州淘金热的产权研究》一书,提供了一个相当别致的角度,也推翻了暴力说。它通过大量信件、合约、文献等资料,还原了历史真实图景,以事实反驳了那些“人类为争夺黄金必然采用暴力”的论调,改写了传统对西部淘金热充满暴力的刻板印象。面对实际操作层面面对的问题,当时的美国人选择从无政府主义状态中走出,构建新的规则和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加州淘金热的产权研究》

作者:约翰·昂伯克

译者:应俊耀 / 蔚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68元

作者约翰·昂伯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华盛顿大学博士,现任美国普渡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经师从阿尔钦与张五常,曾为美国参众两院、联邦贸易委员会、环保局、能源部等政府机构以及大量企业担任顾问。

之所以选择“产权”这个角度,是因为昂伯克发现,当时正是美墨战争结束后,按照协议,加州将被割让给美国。然而,美国政府没有适用于管制公共矿地的法律体系,加州也尚无政府管辖,加上淘金本就是逐利之举,必然存在高频且剧烈的利益冲突。而且因为淘金自身的风险性,几乎每个矿工都携带枪支到来,按常理推断应会暴力频发,但在金矿区里真正出现的暴力却极其罕见。这是为什么?产权又是如何建立?基于这两个问题,昂伯克构建了“暴力分配产权”理论,以之推测和解释各种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书中回答了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确立和分配对资源的私有权,同时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权利,哪些权利将受到限制,他们又会如何分配这些权利。具体到淘金热,就是在无政府状态下,淘金者是选择暴力还是签合约办事。

而且,这个选择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环境而变。最初人们选择搭伙抵御入侵者,但金子归挖到者所有,之后则演变为一起开采,然后分成,最后则采取土地(及地底的黄金)分配到个人,成为私有财产的方式。书中记载,1850年,也就是在黄金发现仅仅两年之后,矿工就已经组成各种团体,并就显性合约达成了一致—即在特定的矿区或地区内,个人被分配了土地的私有权和转让权。

到了1866年,形成了500多个界限明确的独立矿区,每个矿区都有各自的产权制度。昂伯克查阅了多份合约,尽管合约之间存在差异,但每一份都清楚列举了每位矿工在选择不同土地用途时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他们可以主张作为己有财产的矿地数量。换言之,淘金者们在相互竞争中更多采用协商而非暴力的方式分配权利,以签订合约的方式确定各自的产权。

针对淘金热中的合约,书中写道:

“原始合约的演变至少可以分为三次紧密相关但逻辑不同的选择。首先,个人必须决定他自己是否想要与他人签订合约。其次,假如这些个人决定达成某些合约安排,下一步需要决策的就是他们对资源的使用具有什么样的权利,或者有哪些局限条件。最后,他们必须商定如何分配这些权利,或者允许哪些人有权使用资源并从中获得收入。”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在无权阻止个人使用特定资源的情况下,该资源的收入将会消散。由于这种消散与财富最大化相悖,个人会试图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以便攫取部分收入。”

至于阻止的方式,可以通过合约,也可以通过暴力。如果双方在合约上达成一致的成本特别高,那就只能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人只要能成功驱逐其他人,就能维持对一种物品的控制,并建立保护屏障。

但加州淘金热为何例外?昂伯克认定的原因,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在他看来,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携带枪支,所以才形成了这种均衡局面。

也就是说,当暴力的成本变得特别高,而且结果不可预测时,人们反过来就会求助于合约。比如暴力中最常见的武力解决问题,在加州淘金热中就不太适用,毕竟你很难预计到底是你打死别人,还是别人打死你。

同时:

“一群人一致同意采用某种制度,对稀缺资源的私有权进行定额配给时,他们就是默认同意不使用暴力。但这种合约必须规定暴力的使用,以惩罚任何违反规则的成员,同时保护成员免受其他非成员的攻击。”

书中也剖析了产权概念。首先,产权是从各种不同情况演变而来,“一个人获得椰子的产权,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是唯一会爬树的人。同样地,一个人拥有鱼的产权,可能是因为只有他知道哪里才能捕到鱼”,而让昂伯克感兴趣的是“由两人或多人协议所产生的权利”,因为这类协议或合约中,一群人一致同意授予他们中的每个人对某种资源的私有产权,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类合约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书中写道:

“隐性合约通常被称作习俗或者传统,比如不插队,或在戏院里就坐前要问邻座‘这位子有人吗’;显性的合约被称作法律或者规则。”

昂伯克主要分析的是后者。

合约形成产权,是现代文明最为常见的模式。而在加州淘金热时期,淘金者们能够用相当低的成本,建立这样一套稳定的私有产权制度,成功解决自由使用、混乱和过度暴利的问题,实属不易。

它也印证了一个文明社会无法绕过的道理:建立规则与秩序远比暴力和混乱更经济、更可靠。

图源 |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转载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