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联邦(下)
④政体选择

查理一世的被处死,象征着英国内战迈入了一个新纪元,即没有国王的时代来临了。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中的独立派和军队中的平等派,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该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来统治这个国家。关于政体的选择,并非这时才第一次提出来讨论。在1647年的普特尼会议时,独立派和平等派之间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这个问题。当时查理一世尚在,克伦威尔的独立派希望由国会对王权加以制衡,进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平等派则希望废除君主制,但对于废除君主之后英国应采什么政体,平等派的意见并不太一致,但所有平等派都一致坚持废止王权和进行普选。第二次内战爆发之后,克伦威尔放弃他原本坚持的护卫王权立场,转向和军队中的平等派合作,共同对抗查理一世。但克伦威尔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转向,仍然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政体。与平等派的妥协只是他的权宜之计,以致于在处死查理一世后,克伦威尔并没有按照人民协定中的建议,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全国普选,而是暂时性地建立起一个名为国务会议(CouncilofState)的机构来接掌原本属于国王的行政权。国务会议原本是克伦威尔在“建议事项”中的构想。这个国务会议由克伦威尔暂时担任议长,而成员由原本的下议院中选出。

1653年12月17日,克伦威尔依照政府组织法成为统治英格兰、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的护国主。政府组织法规定,护国主为终身职,国会依然存在,在第一任国会选出之前则由护国主和他所推选的国务会议成员进行统治。清洗事件之后国会中留下来的议员都是属于独立派的,因此国务会议事实上就是由克伦威尔和独立派把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⑤宗教政策

克伦威尔在将虔诚的人们统一起来的这个终极目标当中,被包含于内的不只是他本身所属的清教徒教派,还有其它各种教派,甚至是犹太人。这种统一和中世纪所谓的“基督教共和国”理论有些不同。基督教共和国所寄望的是世界由单一政治实体和单一宗教所构成,是一种政治和宗教皆达到统一的状况。而克伦威尔所谓的统一则是单纯希望信仰各个不同教派的人能在政治方面达成统一,而非要求宗教上的统一。而且,克伦威尔并不希望这种统一依靠的是武力和强迫,而应依靠智慧以及理性。

克伦威尔对于信仰当中的“形式”,也就是教会组织、仪式等并不太重视。他关注的是信仰的本质,这点完全和清教回归圣经,以圣经作为信仰的惟一准则,并且拒绝主教制的基本精神一致。克伦威尔实际上还是想打破各个派系之间的藩篱,达成宗教上的统一。但在克伦威尔的时代,各个新教的派系已然形成并且牢不可破。也就是说,外在的形式已越来越多,要打破这些形式达到真正的一统是越来越难,他也认为在做任何事情当中没有派系的产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也因此,在不希望用强迫手段的前提之下,要勉强达到这个统一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⑥海权战略

从近代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看,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即开始呈现出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各种迹象,而始终贯穿其间的海权战略则是英国开始崛起的重要表现:通过海军的运用使得共和国政府能够统一英伦三岛;通过海战击败了荷兰,使得《航海法》成为国际贸易新规则;通过英西战争以及后续一系列外交手段,将其海权扩展到整个大西洋,最终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尽管随着克伦威尔的去世,其政权也随之解体,但是包括复辟王朝在内的历届英国政府却继承了克伦威尔的海权战略,甚至于他没有实现的战略目标也在后世得到实现,故克伦威尔时代可以被认定为英国海权的初兴阶段,克伦威尔及其政府的多项海权举措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促使英国崛起和海权初兴的构成要素在于:较为完善的近代国家行政系统保证了各部门能够很好的执行和实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商人为代表与海权关系密切的新兴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掌握话语权并能够影响国家意志;稳固且持续的国内制造业发展与海外贸易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海军自亨利八世以来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克伦威尔与其政府合理的海权战略及其切实有效的落实。

(7)身后之事

克伦威尔于1658年9月3日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1626-1712)继承了父位,但由于他没有治国的才能,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理查德·克伦威尔被人民推翻后只得流亡法国。

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英国乘机复辟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然后被斩首示众,最后他的头颅流落民间,直到300年后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收回并安葬。但这种报复的行径并不能掩盖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想同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相抗衡。当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并企图恢复君主专制主义时(注:查理二世没有合法子女),顷刻间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明确地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8)人物评价

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

自从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以来,他的品格成为了人们争论不休的对象。许多评论家指责他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大多数人却认为,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但他对民主政体的献身精神是十分真诚的。据人们评述说他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正在朝着更强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逆总的历史趋势而出现的事件,在随后的年月里,英国民主政体的榜样对法国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最终在西欧建立民主政体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克伦威尔基本上是一个实干家,洛克则是一个思想家,因而很难估计他俩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洛克时代的才智状况来看,即使没有他本人,与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许会有人不久就会提出来。但是假如没有克伦威尔,议会很可能在英国内战中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理查德·克伦威尔

理查德·克伦威尔(英语:RichardCromwell;1626年-1712年),奥利弗·克伦威尔之子,曾任英吉利共和国第二代护国公。

其父奥利弗·克伦威尔解散了英国议会,斩杀了国王查理一世,改行共和制,1653年自命为英吉利共和国护国公,实施军政独裁统治,1658年过世。

理查继任护国公之位后,企图继承其父的独裁政策,但在军官与文官的逼迫下,重新召开已解散的议会。1659年英国议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结束了护国公时期。理查流亡法兰西,后又回英格兰终老,寿85岁。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