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楼市其实讨论度很高,有人说:“北京这种楼市状况,放心吧跌不了,一直得涨。”也有人说北京楼市迟早得跌。还得跌到穷苦大众都能买得起房的地步,才算跌。那么今年的行情让那种说法的人一出门就能跟人聊“您瞅瞅,我说什么来着?”

聪明人看标题就已经发现了,肯定是唱衰楼市的呀,毕竟二手房限贷真真切切的切在了卖房人的大动脉,不光卖家受影响,买家同样也受影响。举个例子,张三想要贷款买李四的房,李四想卖房置换买王二麻子的房,王二麻子又想买新房,张三的贷款始终放不下来,就导致李四手里没有钱买王二麻子的房,王二麻子想买的新房又抢手,给的周期短,王二麻子不卖出去也就没有钱交首付,这就形成了连锁反应,这时候成交量不下跌就有鬼了,但我想说的不是成交量的事儿,成交量下跌是市场行为,但是降价200万的房,并不受成交量的影响,而是房住不炒和学区房政策大环境下的双重影响

其实学区政策很早就有了,比如海淀的1911,西城的731政策,那么你们会问政策出了,房价为什么不降,反而是过了一年两年才跌的这么狠?侥幸心理。我买了没准过两年再严格执行呢?我买了万一上了呢?我买了怎么样也都是好学校呢?因为有了这些侥幸心理,所以去年海淀和西城有好学校的区域也在水涨船高。

大环境咱讲明白了,就可以聊聊这降价200万的房到底降在哪儿了,首先这套房源是西城德胜片区的房源。同期成交价700万,而今年这套房在挂售两个月以后以500万近乎底价的价格成交,为什么?因为买了学区房的人现在上不了学区了,当时所有人都冲着德胜的均衡,西师附小,育翔等等名校。就算731真的多校划片了,只要不调剂出区,我们也能上一个不错的小学。当时无数人疯了一样涌入了单德胜,单德胜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单月成交就为北京贡献了100套。最惨的时候也有60套,买家和卖家都疯了心,一个敢加价另一个就敢买。但是划重点的是,只要不调剂出区,在家长眼里最不想要的成为了现实,基本上所有731买房以后的家庭都被调剂到所谓“弱区弱校”了,拥有侥幸心理的家长们成为了第一波可怜的人,说可怜是因为为了孩子做了选择,花了大价钱并没有上到想要的学校,但是,731不也明确的说明了多校划片么,这于公没有情分可讲,于私详细大家也都能理解。下图为德胜截止到15号的成交记录,15套和100套的天壤之别,最高200的价差,很难想象这是同一片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城说完,海淀也跑不掉,相信关注学区的都知道蜂鸟社区,以小户型落户上学闻名,因为小,所以单价也就高,海淀执行1911后其实没怎么多校划片,因为海淀的学校承载能力强,学位也相对充足,所以买海淀可能是去年所谓最稳妥的方式,蜂鸟的极端单价也一度冲上了21万一平米,40平也就是800万,一家三口挤在40平的豪宅的生活肯定是不好过,甚至有人买完房出去租房住,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但是今年同样的,海淀最有名的万柳片区,也有几个调剂出区的倒霉蛋,您以为结束了?并没有,海淀还出台了2211,大概意思就是,你在这买房可以,但是户口必须迁回买房的地界,不然以后就要全区派位,全区派位是什么概念?海淀山后也是海淀,万柳也是海淀,可想而知海淀其实也下了一定的决心去整治“侥幸心理”。附一张今年截止到10月15的成交图,可怜的12套以及报价和成交价的差价,一切尽在不言中。

总而言之,当“学区房”不能称之为学区房的时候,它就回归到了房子本该有的属性,居住属性,我们知道老城区的房子大多老旧,所以居住属性除了交通来说,品质并不高。无论是房住不炒或是学区政策,都切实的为中低收入人群抬高了所谓的“公平”线,这样做有错么,我觉得没问题,至少让更多人能花更少的钱住上属于自己的房,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样也能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的孩子达到一定限度的教育公平,最后,望子成龙是中国的俗语,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买房即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