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平津、淮海三次战役历经142天,据统计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而三大战役中最为激烈的当属辽沈和淮海战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从整体来看,淮海战役要比辽沈战役更为激烈一些,可即便如此,在面对装备精良的国军时,我军在“战神”粟裕大将的指挥下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然而在歼灭黄百韬军团时,我军在碾庄在遇到了巨大牺牲,但就在激战正酣之时,粟裕大将却严令禁止上报伤亡数字,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这个还要从粟裕大将与黄百韬这对宿敌说起。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拥有着非常豪华的军队指挥阵容,像杜聿明、陈诚、黄百韬、张灵甫、黄维等都是在国民革命十年内战时期我军的宿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中的华东战场,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可以说几乎把蒋介石拿得出手的高级将领都打了个遍,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也是为什么粟裕大将能够获得“战神“称号的原因。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大将先后与杜聿明、黄百韬、黄维、李弥、刘峙、胡琏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交锋,最终完成了以60万掀翻80万的战役奇迹。

不过我们也不能够只从表面上的简单数字去获得自豪感,我们更要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遭遇的巨大牺牲以及重要战役有清楚的认识。

说起淮海战役,就不得不提初期粟裕大将率领兵团歼灭的第一个国民党兵团,那就是黄百韬兵团。

内战打响之后,粟裕大将与黄百韬先后在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中交手。

每当黄百韬遇上粟裕大将的部队,其不是在救援的路上,就是在被救援的路上,因此其经常处于下风。

但是这并不影响黄百韬军事指挥才能的发挥,众所周知,在国民党的诸多军队中,尤以蒋介石嫡系部队最出众。

除了强悍的武器装备之外,著名的将领也基本上都控制着嫡系部队,他们大多都是黄埔军校出身,是蒋介石的学生,因此蒋介石也信任他们担任嫡系部队指挥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黄百韬则不同,他是著名的杂牌军指挥官。

淮海战役期间,其率领的军团主要有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和一百军,不到十万人的规模。

与南京中央嫡系部队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但是就是这样的黄百韬一直给予中共解放军巨大的压力。

在前面三次的交手中,黄百韬败下阵来,这与粟裕大将拥有更为杰出的战略指挥能力不无关系。

我们都知道粟裕大将被称为“战神”,很大原因是他打仗不按常理出牌,出其不意,把握战机。

而二人在之前的交锋中都算不上是正面对抗,到了淮海战役时期,二人终于可以在华东战场上硬碰硬,这也一直是二人的夙愿。

1948年8月济南战役胜利之后,美联社发出这样的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什么阻挡了。”

随着南下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负担消除,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向中央军委报告:“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经过深思熟虑,中央军委电告粟裕大将:“举行淮海战役,甚有必要。”于是以击溃国民党最后主力为目标的伟大战役打响了。

而伴随着11月4日中央下达的《淮海战役攻击命令》,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其中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便是全歼黄百韬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解放军表面上的调兵遣将直至徐州,使得国民党指挥集团一直认为解放军的作战目标直指徐州,进图南京。

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粟裕大将迷惑南京的烟雾弹,果不其然蒋介石与顾祝同商议,立即派兵增援徐州。

徐州会议后,黄百韬踌躇满志,没想到解放军暗渡陈仓,自己所辖的兵团已经被解放军悄无声息地包了饺子。

为了能够保存实力,黄百韬决定进行撤退,并且做好了“海州撤退计划”的部署。

然而此时南京下了命令,为了保护第44军从徐州撤退,黄百韬兵团需在新安镇待命。

战机稍纵即逝,更何况黄百韬为了第44军足足耽误了两天时间,在这期间中共秘密党员张克侠、何基沣起义,战场局势对黄百韬越来越不利。

11月7日,也就是作出“海州撤退”计划的第三日,黄百韬兵团才迟迟动身南撤,行军速度如同蜗牛一般。

而此时的解放军却撇下辎重,轻装行军,争分夺秒,最终在11月11日将黄百韬兵团围堵在碾庄一带。

粟裕大将的想法非常简单,即刻起发动总攻,碾庄几个小时内便可攻破,然而粟裕大将还是低估低估了黄百韬的指挥能力。

等待解放军的虽然是即将解放的碾庄和淮海战役第一目标的胜利,但是却也要面临着巨大的牺牲。

黄百韬抵达碾庄之后,已经深知自己要么就奋勇抵抗等待援军杀出重围,要么碾庄就成为自己兵团的葬身之地。

对此,黄百韬还是想要奋力一搏的,他依靠之前李弥兵团在碾庄布下的防御工事进行加固,同时兴建了大量的子母堡、暗堡,射击口几乎布满了整个碾庄外围。

与此同时,在碾庄内,黄百韬也设置了大量的伏击点,试想一下十万大军我藏在一个小村庄里,那是何种场面。

粟裕大将没有想到的是,黄百韬居然能够如此完全利用碾庄外围和内部的地理条件,不断加固工事,这使得原本华野战士想要在几个小时内攻下碾庄,全歼黄百韬的计划破灭。

仅仅在碾庄战役开始前三天,敌军的手榴弹、子弹密密麻麻地射向我军冲锋的战士。

四纵能够参加战斗的有2万多人,实际投放到碾庄战役中的只有一万人,在不到3天的进攻时间内伤亡四千多人。

听到伤亡如此惨重之后,粟裕大将不由得陷入深思,这只是仅仅开战的第三天,但他知道军令如山、慈不掌兵的道理,要打就要坚决地打。

随后粟裕大将命令各纵队严禁上报伤亡数字,因为这会影响士气,特别是干扰个别指挥官的决心。

为了拿下碾庄,消灭黄百韬,华野战士们一批批上去,一批批倒下,但是他们不畏生死,毅然决然冲上去。

据说当时有的部队打光了,得到兵员补充继续补上去,而战后统计伤亡人数时居然超过了编制的几倍。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前期进攻炮火猛烈,这使得华野的后勤补给和弹药补给出现了问题,为此粟裕大将更是为了整个淮海战役的计划要求前线将士能够速战速决。

碾庄南面的水壕桥是解放军伤亡最惨重的地方,距离国民党军不足百米的距离,几十挺机关枪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再加上手榴弹掩护,华野战士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

华野战士进攻牺牲伤亡巨大,但是碾庄黄百韬守军也并不好过,面对碾庄内蜘蛛网式的防御,为减少伤亡,粟裕大将开始执行挖战壕迫近敌军阵地的战略。

白天佯攻,晚上休战挖战壕,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敌人眼前,就这样解放军终于突破了碾庄外围防线。

11月18日晚8点,粟裕大将下令对碾庄发动总攻,20日凌晨碾庄战事基本结束。

整个碾庄战役,黄百韬兵团被歼灭,黄百韬也举枪自杀,而华野则是以付出270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对于粟裕大将来说也是一场惨痛的胜利。

粟裕大将本是遇强则强的优秀将领,但是当回忆起碾庄战役之时,他在之后的回忆录中曾写到不允许当时部队上报伤亡人数的原因,“随着碾庄战役的持续,伤亡人数与日俱增,各部队内部出现了少数松劲泄气的情况。”

也许粟裕大将当时也面临艰难的决策,他爱手底下的战士,但是必须要狠下心来拿下碾庄,这是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