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心系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台山——名山之旅(148)

云台山,地处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北部,华北大平原与太行山交汇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既具有北方山的雄浑,又有南方水的灵秀,还有历史的人文遗迹,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创造了1个世界级10个国家级的旅游名片,成为久盛不衰的旅游热点。

10月21日,秋高气爽。随着进入景区内的人流,我走进了云台山。

按照惯例,现在已过了旅游的旺季,但这里的热度不减。原来,自今年9月河南多地发生水灾,景区为答谢全国人民对河南的无私援助,决定自9月1日起,到11月1日(国庆黄金周除外),对全国人民免费开放。知恩图报,回馈人民,这种无私的家国情怀和人性化服务,更为景区增光添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台山,风景名胜古迹众多,重点介绍的就有10多处,全部看完3天时间也不够,景区的门票也3日内有效。从实际出发,我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3处 :红石峡、大瀑布、茱萸峰。

红石峡

红石峡,原名温盘峪,因峡谷内的岩石呈不同程度的红色而得名。

进入峡谷,开始逐步下行,直至近百米的深处,两岸峭壁陡立,如同斧砍刀劈,遍布亿万年以上的地质遗迹。

赤壁丹霞的形成,是岩石中铁质成分氧化形成的,由于铁质含量不均匀导致砂岩颜色的深浅程度不一样,构成了造型优美的各种图案,增添了神秘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红色砂岩,距今已有12亿年的历史。其形成过程,由于断层的错断和风化剥蚀作用,使其露出地表,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其开了一扇天窗,才有了云台山的美景和壮观。

行走在这悬崖绝壁之间,会使人首先想到那些艰辛的筑路人。但使人想不到的是,我们的脚下还有一条与其并行的“幸福渠”。早在1958年,当地的人们就为了解决周边地区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历时17年,开凿出了一条92.4公里长的水渠,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高度的不断降低,一种特殊的l声响越来越大,那是峡谷的流水声。在这里,集泉、瀑、溪、潭于一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水流,在山谷内跌宕冲撞,发出巨大的声响。

神秘的大佛,就隐喻在这座石壁上,需要仔细观察。无意中拍到的。

刚离开曲折幽深的峡谷,右边的山体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出现了,九叠瀑、黄龙瀑、首龙瀑,直至一个瀑布群。

这么大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峡谷的尽头,我找到了它的源头——子房湖。实际上它是一座水库,1966年修建,1982年建成,坝高65.5米、长250.6米,储水量1057万立方。高峡平湖,如同太行山的一颗明珠,为红石峡提供了不竭的水源。

大瀑布

大瀑布,地处小寨沟景区,泉瀑峡峡谷的尽头。进入景区后,要先乘交通车2公里,再步行3公里,才能看到。

今年境内雨量丰沛,峡谷内水势较大。加之瀑布峡高峻险拔,水流急湍,一路上行,到处都是流水。幽潭、多孔泉、长生瀑、吟尤瀑等,水势都很旺盛。

但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大瀑布。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当特殊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峡谷尽头的大瀑布,我还是被它的雄姿震撼了。

见过大瀑布,但没见过这么高的瀑布。它的单级落差314米,为亚洲最高的大瀑布。

大瀑布,形成于距今5.4—4.9亿年的寒武纪时期,经历长期流水侵蚀、搬运、重力崩塌,使海拔800—1200米的古夷平面局部强烈下切,形成了山雄水秀峰高瀑急的地质奇观。它上接蓝天,下到石坪,宛如银河飞落,飞流直下,尤为壮观。

茱萸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它的发生地就是茱萸峰。

当我来到茱萸峰下的时候,方知上山的路已被大水冲断,必须乘开往凤凰岭的上山索道。

上山的索道长1700米,运行10分钟。到达山上的索道站后,要从小路步行2公里到达峰下,再攀登1680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

茱萸峰是历代文人墨客、道教修行的圣地。沿途植被茂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3%,还有红豆杉、五角枫、太行花等稀有植物。

途中经过一天然石洞一一药王洞,据说是唐代药王孙思邈当年采药炼丹的地方。洞边石壁中生长有一棵古红豆杉,枝繁叶茂,粗达合围,树龄达1400余年。

途经关帝庙

最后上山的路,越往上山势越陡,特别是有几处上百级的台梯,更加陡峭。登顶之后,举目四望,但见群山连绵,峰涌云动,感慨颇多。对当初王维登山后写出那首千古名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云台山,是道教名山,山顶上有道教建筑玄帝宫,里面供奉真武大帝,相传真武大帝就是从这里得道成仙的。

茱萸峰,海拔1297.6米,是云台山主峰。

衷心感谢老战友张永海、王桂芝夫妇陪同游览!

2021.10.21于河南焦作市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