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从他对长安的布局、禅位后对废帝的处置、以及对各位皇子的安排都可以证明这点。这也为宋后面的荒唐与悲剧埋下了基础。如果换一个更有政治手段的人如朱元璋,在拿下长安后就应该携大胜之威迁都洛阳,并趁机把支持晋朝皇室的士族迁到洛阳看管监视。这样既能增加声望,又能铲除潜在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裕没能做到立德立言,行伍出身,嘴皮子笨,只会打仗是征服不了人心的,项羽也会打仗,道德经有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这也是士族看不起刘裕的原因之一。

首先,他不该把事做绝,刘裕没有那种把敌人变成朋友的魅力。诸葛长民本是盟友,却也反目成仇,刘裕有雄心壮志却无豪迈之气,魅力不如刘邦那个人精。敌人不一定非要斩尽杀绝,也可以把他们变为心腹。

其次,人有三宝,德、能、才,刘秀,德之主;刘邦,能之主;刘裕,才之主,人可以无功,但不可无德,刘裕只有才,却无德无能,这是人主的大忌;

最后,刘裕没能彻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归根到底还是刘裕无能导致双方不信任,而刘裕在后代教育上也没能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裕攻下了长安,也继承了后秦的战略劣势,他在关中就面对吐谷浑、北凉、赫连诸多势力,而面对这些势力,长安是几乎无险可守的。况且后路,也就是长安的东面,漫长的补给线将长期暴露在北魏之下。所以如果要保证补给线不被北魏威胁,最少要将防线推到河北中部的常山、河间一线,即使这样,面对位居山西的北魏政权,南朝也是战略劣势;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刘裕所要面对的。再加上内部真的不稳、私心、军心等问题,所以攻下长安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战略优势,如果不能长期经营,只能撤退,所以旋得旋失。

只能说东晋末期的门阀气量太小,扶不起来。若是有王导这样的人支持,刘裕北伐竟全功都是大把的机会。刘裕一生战无不克,勇武过人,比刘秀也不遑多让。但是在内政一生都在与门阀争斗。后勤调度方面却只能靠刘道之一人,刘道之一死不仅北伐再无希望,连百战之师都在一年内灰灰湮灭。总结就是这届的门阀眼界太低,低到了门阀政治终于要落幕的开局。

刘裕一生谈不上完美,但足够轰轰烈烈,也足可以称之为英雄。可惜不是所有英雄都能尽善尽终,想必他临终前总会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吧。那个在孙无终麾下,和刘敬宣一起,进攻孙恩叛军的低级军官;那个和刘毅诸葛长民何无忌共举义旗,讨伐桓玄的北府领袖;那个灭亡南燕后,逐渐在权力和声势的增长下,开始与过去战友反目的车骑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平谯蜀灭仇池,站在权力巅峰,掌二十二州军事,开始义熙土断的东晋太尉;那个将星云集,声势浩大共讨后秦,中原大地,势如劈竹,时隔百年让人扬眉吐气的北伐英雄;那个得知刘穆之病故,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接连因内讧死去,北伐成果被全部摘桃子,在建康为大局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九锡宋王;那个垂垂老矣,在临终前仍计划进攻北魏,却只能病重托孤的落寞皇帝。不同时期的刘裕一定会有不同的心境,想必临终前的刘裕回忆起自己的传奇一生,回想起那些和自己感情复杂的人,一定会不断唏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