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慨“朝阳群众”的神秘力量,隐含着普通大众对法律正义与道德秩序的推崇与追求,对“朝阳群众”的热议与调侃,是网民寄托情感与想象的参与式互动现场,而过度聚焦于“朝阳群众”符号本身的娱乐化消费,则会让议题失焦,稀释对法律信仰和道德理念本身的讨论与关注。」

近日,知名钢琴表演艺术家李云迪因涉嫌嫖娼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而警方的线索来源,正是“朝阳群众”的及时举报,“朝阳群众”又立一功,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李云迪嫖娼被拘事件中,除了对案件本身以及李云迪艺术家身份的关注,“朝阳群众”这一神秘的群体也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

@平安北京朝阳 发布李云迪被拘消息

据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委发布的信息显示,从2014年开始,李代沫、宁财神、高虎、王学兵、黄海波和王全安等,均被北京朝阳群众举报,后被警方查处。

“朝阳群众”的神秘力量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几十年前,也已渐渐显现。早在1974年,北京朝阳群众就协助警方办理了一项大案:组织成民兵的群众,和公安一起在朝阳区太阳宫抓获了苏联间谍,新华社还专门围绕此事刊发了一篇文章《苏联间谍落网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为“朝阳群众”制作的表情包

“朝阳群众究竟是谁”,“朝阳群众有多厉害”“朝阳群众是中国最神秘的民间力量”……长久以来,每逢“朝阳群众”在舆论舞台中出场,便伴随着大量的好奇与关注,持续不断的热度转化为一波又一波的互动热情与娱乐高潮。围绕“朝阳群众”的热词、段子被不断组构,“朝阳群众”的事迹甚至被编成了歌舞,在赛博空间中火热流转,网民对“朝阳群众”的称赞,俨然演变成大型的参与式互动现场。

“世界第五大情报组织”

群体符号的创造与拼贴式嬉闹

“朝阳群众”其实并非想象中神秘,他们有自己的“百度百科”,甚至还有自己的官方app。为了让朝阳群众更便捷地提供举报违法犯罪的线索,朝阳警方研发了“朝阳群众”APP,于2017年3月正式上线。截止2017年底,朝阳区共有实名注册的“朝阳群众”达14万余人。平均每月朝阳群众向警方提供线索2万余条,集中反映涉及盗销电动自行车、街头诈骗、反恐、公共安全、涉毒类等线索。

“朝阳群众”的百度百科介绍

“群众”一词自带天然的平民性与接近性,随着“朝阳群众”对违法人员的举报接连成功,网民对“朝阳群众”的称赞与追捧持续不断,背后隐含着公民对社会正义感的向往。通过对“朝阳群众”这一符号的描摹与构筑,网民也在为自己社会正义感的抒发寻找更强有力的支点。

网民不仅是对“朝阳群众”所行正义之事的赞许,更是在每一个普通的他们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朝阳群众”虽然神秘,但十分接地气,他们并非有专业的背景,也没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他们是正在晨练的退休阿姨、是门口的巡逻保安、是小区里的环卫工人,也可以是每一个我和每一个你。

“西城大妈”、“深圳市民”、“东北志愿者”……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一个个群体标签,是从个体中逐渐抽象出的群体符号,是个人的价值与公民朴素正义感的高度凝练。

@平安北京 发布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形象画

每当“朝阳群众”协助警方破案之时,网民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叫好,在“朝阳群众”的身上,大众看到了实现社会正义的另一种样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有关正义的观点:“每个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的贡献。”

“朝阳群众”的实践为“社会正义”在新时代下添上了生动的注脚。“群众的力量”带有极大的共鸣属性,这种对公平、正义的原始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组建社会公正秩序的一次理想投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的相关评论

2014年以来,多位明星被朝阳群众接连举报入狱,自此“朝阳群众”这一群体在互联网舆论场上一炮而红,并在网民持续不断地戏仿与创造下,变成了一个带有特殊意涵的“群体符号”。

在新媒体语境中,“朝阳群众”是正义的化身、是名不见经传的“神捕”,他们维护治安、举报犯罪,他们又极其神秘,身份不定,既有可能是小区楼下跳舞的大妈,也有可能是门口的保安。“朝阳群众”作为一个网民构建的群体标签,被附着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与天马行空的想象,网友甚至将其戏称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报组织”。

“朝阳群众”这一符号在网友自发的创造与再创造下,成为了各种表情包、幽默段子、搞笑视频中的常客,也是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帖区、互动区中的常驻嘉宾,“朝阳群众”变成了一种别样的赛博IP。

网友的相关评论

在开放、便捷的互联网时代下,网民通过对“朝阳群众”的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新兴文本,在传播链中积极活跃地传递内容与信息,从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交往与关系建立。网民对“朝阳群众”的调侃、赞许,对这一符号的解构与拼贴,为看客提供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互动高潮。

然而,对“朝阳群众”的热捧,除了有关乎正义的美好想象,也有跟风从众的情绪释放,当娱乐化消费大过法理探寻,当情感要素多于理性因子,这份追捧便会在舆论场上走远走偏。

这种娱乐化的集体互动,轻而易举地便能给网民带来参与式的爽感,他们通过“朝阳群众”制造着娱乐流量,同时也消费着娱乐流量,在嬉笑怒骂之间,通过对“明星塌方”、“艺人跌落神坛”的嘲讽,对“嫖娼被抓”的嘲弄而达到情绪高潮。

“焦点的偏移”

讨论失焦与价值偏航

当李云迪因嫖娼被刑拘的当晚,“朝阳群众”却杀出重围,接连登上了好几个微博热搜,网民对朝阳群众的热议不亚于对李云迪事件本身的讨论。对“神秘力量”的过度热捧,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公众的注意力资源,造成了大众议题的失焦。

在娱乐化的氛围下,在一片对“神秘力量”的追捧声中,网友们受到群体感染的影响,将情绪的落点不自觉地偏移到了戏谑与嘲讽上,沉溺于打趣、调侃、讥嘲所带来的快感,而短暂忽视了事件本身应该被探寻的法律正义与道德风气。

法律是晦涩的、道德是复杂的,但情绪却是直接的,如若每次的公众议程都用情绪的快感取代了对法律与道德的严肃思考,用娱乐的方式过度消解对法律的捍卫与对道德的尊重,那真正的正义与长久的和谐又何从保证呢?

网友的相关评论

“嫖娼队再得一分,吸毒队要加油了”,面对嫖娼类违法事件的发生,部分网民的视点并没有落在事件本身上,而是将“朝阳群众”的举报行为化作游戏式的竞争,戏谑、娱乐的发言在舆论场中不绝于耳,扰乱了理性讨论的舆论氛围。

就在此时,一向嗅觉灵敏的资本也在“朝阳群众”身上找到了可栖之地:“朝阳群众”的商标被争相抢注。无良商业力量的介入和部分戏谑行为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相互催化,便愈发增加了该新闻偏离事件本身中心议题的潜在可能性。

当舆论的焦点愈发偏移,法治实践变成了带有娱乐意味的所谓“竞赛”,对社会秩序的探索与追求也随之逐渐远走,价值偏航在公共领域中慢慢浮现。这个时候则更需要理性归位,重新聚焦在社会正义、公共秩序、以及法律本身之上。

感慨“朝阳群众”的神秘力量,隐含着普通大众对法律正义与道德秩序的推崇与追求,对“朝阳群众”的热议与调侃,是网民寄托情感与想象的参与式互动现场,而过度聚焦于“朝阳群众”符号本身的娱乐化消费,则会让议题失焦,稀释了对法律信仰和道德理念本身的讨论与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崔隽.“朝阳群众”:警方的“神助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9(03):58-6

[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028/c429377-3142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