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再保(左一)向武警岳阳支队官兵讲述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姜炜 尧星华 岳阳报道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连队指导员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也和李延年一样吗?”

这是年龄相差大半个世纪的两代革命军人的对话。抗美援朝纪念日来临前夕,10月24日,武警岳阳支队的官兵来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朱再保同志家中看望慰问,在与老英雄面对面交流中听他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亲身经历。

今年93岁的朱老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对官兵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耐心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随着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热播,志愿军某部七连政治指导员李延年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成为官兵热议的对象。武警临湘中队战士刘晓哲向朱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与李延年有关。

“那时候打仗从来都是干部第一个上,冲锋在前,战士们哪有不受鼓舞的?电视剧里演得很真实。”朱老回忆说,志愿军战士大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在旧社会饱受压迫,“指导员平时会让大家回忆自己和家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吃过的苦,不少同志说着说着便号啕大哭起来。譬如我6岁放牛,12岁做长工,到新中国成立后家里才分到田地,有了住房。前后一对比,大家保卫新中国的信念便激发起来,所以我们打起仗来从不怕牺牲。”

“连队指导员在战场上的表现赢得了战士信任,再用能听懂的话、能看到的事和能感受的地方启发大家去分辨去思考,这便是做好连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灵丹妙药。” 朱老叮嘱大家,虽然抗美援朝的硝烟已经散去几十年,但人民军队官兵平等的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魂不仅不能丢,还要继承和发展好。

一名刚看过电影《长津湖》的战士问:“电影《长津湖》里志愿军官兵吃炒面、吃冻土豆的画面让人动容,您在朝鲜战场上是不是也吃过这些?”

“入朝参战初期是最艰苦的,天寒地冻加上敌人对后勤补给线的攻击导致部队缺吃少穿,志愿军一口雪一口炒面并不夸张。到我1952年2月入朝的时候就幸福多了,党和国家在后勤保障上想了很多办法,让我们吃上了压缩饼干,这比吃炒面有营养,携带也更方便。虽然饼干很硬,有时候得用石头砸碎了再吃,但比起以前已经很不错了。”朱老说,我军现在的装备和保障比起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志愿军的吃苦精神不能忘记。

“听说您在金城战役中右膝受伤,连膝盖骨都露出来了,但您硬是在战场上坚持了15天,直到战役胜利。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作为军人,官兵们对朱老的战斗故事特别感兴趣。

1953年7月13日,为了协助后方炮兵射击,志愿军第16军47师炮兵团侦察班班长朱再保奉命带领5名战士到前线展开侦察。

朱老说,当时敌人防御阵地前沿500米内布满了地雷,在执行任务中,他的右腿膝盖被地雷碎片击中,皮肉炸裂,鲜血直流。到达目标区域后,他们对目标精确测量,将坐标数据通过无线电传回炮兵指挥部,协助后方炮兵射击,成功拿下了一个敌炮兵阵地和一处坦克集结地。

战场上,朱再保的伤口发炎、化脓,人也开始发烧,但他强忍剧痛,咬牙坚持了15天,直到战役胜利。至今他的膝盖上的伤疤依然十分明显。因表现英勇,朱再保火线入党,被朝鲜授予“民族独立勋章”。

“当时脑袋里就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决完成好任务,简单处理后根本没有心思注意腿痛不痛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伤算什么?”

当记忆从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拉回时,老人满怀深情地说:“我只要活一天,就要对得起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

两代军人的对话交流,是红色血脉的传承赓续。回到营区后,官兵们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

“如此近距离地和老英雄交流,比看一次电影,听一堂授课更震撼。因为志愿军老前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让我不得不敬佩,更难得的是他们思想觉悟上的高度,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警勤中队战士王礼说。

武警岳阳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邓东海介绍,组织官兵与抗美援朝老兵面对面交流,就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提高官兵投身实战化军事训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