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迎着蒙蒙细雨,记者来到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的葡萄智慧化生产示范园区。在园区门口附近,一件件白色塑料筐摞成了立柱,各个都有一米多高。果园内采摘、分级、包装人员各司其职,个个笑意盈盈。只见一串串绿油油的葡萄,被用精致的袋子单独包装好后,放进筐中,赏心悦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我们这里的‘阳光玫瑰’葡萄熟了,大家正加急赶着采摘、包装葡萄,一会就要装车运往重庆和南昌等地。”胡庄村村支部副书记马乃军一边指挥着打包,一边介绍,笑得很开心。

“这二十多天,园子里就没断过人。每天都是空车来,满车走。今天上午就发走15000多斤葡萄。”马乃军笑着说,村里的葡萄是第一年结果,但一亩地两万多元钱的收益,让干部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更足了。“葡萄零售卖到每斤12元至15元,这样的价格,让我们都吃了一惊,当然,吃惊之后是开心。”马乃军说。

胡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宣峰介绍,为带领村民富起来,在省派第一书记刘天华的帮助下,胡庄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种了“阳光玫瑰”葡萄,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发展。

“我们的葡萄园采取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市场销售管理模式。一方面提升了葡萄品质,另一方面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解决了村民散户销售难的问题,逐步把‘阳光玫瑰’变成照亮村民致富路的缕缕‘阳光’。”胡宣峰告诉记者,目前,葡萄智慧化生产示范园已发展至280余亩,合作社吸纳40余位社员加入。下一步还要发展200亩,打造“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让全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葡萄丰收,离不开“外援”。省农科院和胡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到园区进行葡萄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几位博士长期驻村,手把手教农民种葡萄。葡萄挂果后,村党支部从云南请来21位疏果工,对葡萄穗进行修剪,并让合作社社员跟着学习,培养“土专家”。

“疏果可有门道,要疏出精品果,疏果工没有6年的功夫是做不来的。”马乃军拿着一串葡萄介绍:“你看,这串葡萄是纺锤形,一串分6层,一共60粒。这样的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请疏果工花了5万多元,马乃军认为这钱花的值,一方面葡萄的品相好,价格卖上去了;另一方面,增加了社员种葡萄的精品意识,让社员们自觉学习种植技术。有一位社员,留了一穗葡萄没有修剪,长成一个大疙瘩了,没法吃。

“因为是第一年挂果,所以每亩的产量都控制在了2500斤左右;等到第二年,每亩地可产3500斤以上,到时候,葡萄的品质更高,价格自然也会上涨,一亩地差不多能赚四五万元。”马乃军说。

在胡庄村的文化广场,刚从内蒙古赶来收葡萄的江西客商刘中华,正指挥着他的“打包团队”清点着葡萄。“‘阳光玫瑰’葡萄打包很有讲究,除了品质好,品相也很重要。”刘中华说,为了精益求精,他带着“打包团队”来了,一边打包一边教打包技术。

“我举个例子,8克的果,如果价格每斤在8元左右的话,那12克的果,价格每斤就能达到12元。就是一克一元钱。”老刘打开手机,让我们看精品果的照片。他从事“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销售10余年,认为这个产业很有潜力、前景,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南阳的‘阳光明媚’葡萄已发展到近2000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南阳的实践看,‘政府主导、技术为支撑、销售为依托’,是这个产业发展的比较理想的模式。”

“郓城县做实做足‘林长制’工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开展优生态、兴产业、助增收、促致富行动,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林业样板。在美化乡村的同时,也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胡庄村的葡萄产业就是成果之一。”郓城县林长制办公室主任、林业局局长曹务鹏介绍。

记者尝了几粒葡萄,真甜。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兆锋 蒋鑫 通讯员 王海明 明广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