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输给了汉高祖刘邦,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驾船过来,劝他渡江,割据江东称王。项羽拒绝了,把自己的宝马乌骓送给亭长,自己带着残余的部下,在江边与汉军决战,杀死数百人,自刎身亡。

项羽临死前这种壮烈的举动,二千多年来,引发无数仁人志士的感叹、敬佩。

唐朝大诗人李贺诗云: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也有人对项羽就这样自刎了有些惋惜,觉得他还是应该先回江东,以江东之地为根本,谋求东山再起。如杜牧有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那么,项羽为何自刎乌江?他的自我放弃,真的是舍弃了从头再来的机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巴认为,项羽自刎,并非是一时激愤,而是实实在在的绝望。他已经没什么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了。自刎,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项羽自刎乌江的背景,不仅仅是他在垓下之战这一次被汉军打败,而是他的整个势力,已经崩盘。

站在后世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尴尬:

数年来,项羽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无数胜利,但在刘邦高超的战略攻势下,领土却在不断缩小。当初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大部分已经不是被刘邦攻灭,就是投降刘邦。

包括原本的楚地三王中,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吴芮也都投降到了刘邦一边。项羽自己的西楚国大半领土,包括最重要的彭城、寿春等地,也都被刘邦占领。也就是说,诺大的天下,项羽的地盘只剩下江东,以及临江王共敖的少数地盘。

张良用“四面楚歌”之计,让项羽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但其实这本来就是事实,楚地本来就已经被汉军占领大半,张良只是提醒项羽如此而已。

领土萎缩的同时,军队也在不断削弱。龙且战死于齐地,曹咎和司马欣战死汜水,曾经威震天下的数十万大军,已经所剩不多,主力只剩下项羽自己的随身人马十余万。而在垓下兵败后,这十万大军,包括曾经横行九州的精锐——八千江东子弟,只剩二十多人。心爱的虞姬也自杀了。可以说,楚霸王已经输的光杆一条。

乌江亭长劝项羽的说法,是“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以区区千里地方,几十万人口,怎么能抵抗占据大半天下的刘邦?今天汉军确实没有船,没法渡江追击项羽。但是,难道以后也没有船么?

过了江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一时,并不能抗衡天下,也不能摆脱最终被刘邦攻灭的命运。

项羽自刎前的说法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意思是,他为了八千子弟全军覆没而无颜过江东。

其实,不仅是无颜而已,而是过了江东,也无益了。

项羽自己在曾经手握一把好牌的情况下,既不会治理民众,又不会用人,还不会联络盟友,生生把万贯家财败没了。九郡土地只剩一郡,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剩下江东这点底牌,就算再凑出八千子弟,又能如何?现在已经不是秦失其鹿的乱世,他不可能再凭借这点力量重现奇迹了。

到这时候,项羽还存在一块遮羞布,就是百战百胜,只输了垓下一战。这也是事实。但这事实,并非因为项羽神明庇佑,真的就能所向无敌。只是在之前,刘邦的实力还不够雄厚,优势还不够压倒,而且韩信还被分出去担任抄袭后路,扩张领土的任务,所以项羽凭借自身的勇猛,还能够在战场上屡屡击败汉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垓下一战,当刘邦终于能聚集起碾压项羽的兵力,当韩信也终于能腾出手来指挥这些兵力,项羽败了,败得很干脆,败得比章邯在巨鹿之战,或者刘邦在彭城之战,要惨多了。

项羽不是傻子。他应该明白,属于他的神话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神话已经无法再维系下去了。

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逃到江东,即使整合了江东残余的人力物力,组建一支军队,但接下来,他在已经占据压倒优势的刘邦面前,会不断输更多的仗,最终还是输光老本,非死即降。

那样的话,把一世英名败光,却只换来短时间的苟活,对项羽这样一个勇猛的贵族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所以,项羽选择自刎。要死,就死在这百战一败的巅峰时期,免得再受更多的羞辱。

认为项羽还存在翻盘希望的人,这个梦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该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