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种朋友,不管是什么日子都要参与感拉满,每逢佳节必须吃对应的食物(月饼、粽子、万能的水饺),大型节日要穿着合适的服装出席,每逢二十四节气还得发个朋友圈,或者改个状态记录下来,周围人觉得这也太抓马了吧?但ta还美其名曰:懂不懂啊?这是生活的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Giphy

不仅有过节和纪念日,生活也是靠各种仪式感串起来的,比如吃饭之前一定要拍个照,坐地铁一定要坐那个固定车厢固定位置,到了公司开始工作之前,一定要喝杯咖啡才行,开始看书之前,要把各种颜色的记号笔按顺序摆好……

这些所谓的仪式感,是给生活添意义,还是在浪费时间?

仪式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乍一想,感觉好像所谓“仪式感”都是现代人闲暇无聊杀时间的法子,但其实仪式感这件事,一直以来都在人类基因中蠢蠢欲动——

一边念着咒语,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独木舟涂上黑色、红色和白色的漆,然后敲打着船身,船首则会漆染成红褐色,船员还会用贝壳装饰自己的手臂。

马林诺夫斯基记录的图片 | Chronicle/Alamy

这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 20 世纪初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群岛时,看到当地渔民出海前的仪式。但很奇怪的是,当渔民出海到附近平静的泻湖时,他们并没有进行这些仪式。马林诺夫斯基推测,岛民进行的“魔法”仪式大概是为了帮助他们应对太平洋不可预测的威力。[1]

其实大概在70000 年前,在南非博茨瓦纳的一个洞穴就已经发现了大量被损毁的石矛头,而且其中一些还是用数百英里外的红石精心雕刻而成的。考古学家认为,人们跋山涉水聚集到洞中然后集体损毁矛头的行为,也是一种对面对蟒蛇等可怕生物的仪式活动。[2]

尽管形态、方法不一,仪式为什么可以在人类历史里面源远流传?甚至直到现在,也许不再吟唱、不再需要特殊的器皿、工具,但“生活仪式感”依然被珍视著?

追本溯源,“仪式”的拉丁语是ritus指一种既能表达价值和意义,又有重复进行的有规律性的系列活动。心理学家则将仪式定义为“一连串象征性的动作,通常固定而重复,而缺乏直接的生产目的。研究指出,仪式会有三个元素,固定的行为顺序、行为具有象征意义,以及这些仪式感的行为不具有真正的实用用途。[3]

啊这……说的不就是开头那些“着了魔”一样的蜜汁操作吗?

喜欢追求仪式感,这有错么?

这么看起来,人类追求仪式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是不是可以刨根问底,从进化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呢?

相关研究其实已经提出,由于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大自然灾害和超自然现象抗争的经历可太多了,当这种仪式出现的时候,可以帮助让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稍稍感到一些踏实和安心。长此以往,仪式更能够激励人脑中的多巴胺奖励体系,从而带来情绪抚慰的功效。[4]

到了今天,或许人类已经不太需要靠仪式感来对抗自然灾害了,但是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里,一丢丢仪式感也可能让我们不那么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在乎的人一起挂起许愿卡,也是一种仪式感 | tuchong

研究表明,仪式的焦虑减少作用几乎适用于任何高压场景。在压力来临之际,仪式感或许就有助于为不确定的未来带来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它们让我们的大脑相信可预测性是“对抗不确定性和焦虑的仪式缓冲”[5]。

在行为学家弗朗西斯卡吉诺组织的一项实验里,研究人员指示参与者执行一项诱发焦虑的任务——在陌生人面前大唱一首流行歌。但是呢,一组人在唱歌前做了仪式感十足的准备,另一组人就只是坐着等轮到他们唱。结果,有先从事仪式感活动的人,不但心跳速度较低,焦虑程度也低于另一组人。[3]

运动心理学家其实也提倡,运动员在赛前做些仪式感的事,可以有更高效的表现,甚至还可以减少焦虑[6]。

西班牙网球名将纳达尔的铁粉们大概悄悄说过,他在开局之前可以有多达19种赛前仪式,比如他的能量饮料和水就必须要按照特定顺序来喝,这样才能安心发好下一个球。他自己也在2012年出版的自传中说,“这些仪式是让我在赛前准备就绪的方式,让我周围的环境像我脑中所想的那样井然有序”。

纳达尔独特的喝水仪式 | Giphy

这么看起来,仪式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是最简单的仪式感,它的出现也是因为我们想要达成某些目标或者愿望的心理预期,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爱程序员,从我做起!

仪式感嘛,最好的展现机会就是过节,比如过年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立冬还得吃饺子……(误)但是在这个大吃饺子的冬天到来之前,还有什么节日最接近呢?掐指一算,当然就是今天的1024程序员了!

程序员为啥还要单独过节?

要知道,在今天的职场环境中,程序员的头发大概跟他们的工作压力成正比,毕竟有研究就专门研究了编程语言,发现它虽然被叫做语言,甚至也有了东北话版的编程语言出现,但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大脑区域发现,阅读计算机代码所调用的区域跟其他处理普通语言的区域并不相同。相反,代码还激活了被称为多需求网络的分布式神经网络——该网络也被用于解决复杂的认知任务。[7]

每天跟这么烧脑子的内容打交道,程序员的工作压力要更大想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概……未来还会有“1 程”这样的职场压力单位,来指代一个程序员“007”工作一天的压力强度吧?

图源 | 网络

所以啊,归根结底,面对工作的压力,一点点仪式感当然很有必要,对于程序员来说,尤其重要!!!

1024,2的10次方,二进制程序世界和十进制现实世界的连接点,被公认为是程序员节。

在二进制的世界里,程序员就像是一个个1024,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最低调、踏实、核心的功能模块搭建起这个科技世界。而1024 M = 1 G,刚好1G又跟“1级棒”撞了谐音梗,因此大家就把1024作为了一种表示自己身份的符号~

在这个仪式感满满的日子里!腾讯课堂就为程序员以及泛程序员们准备了一波“摇霸符”好礼,为程序员和所有相关从事、热爱数字科技文化事业的大家送上祝福,加满BUFF!

就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古老渔民们出海之前要举办专属仪式,程序员们每一次的UAT、上生产,也像是一场重要的扬帆远航,仪式感怎么能少?在下方H5活动中,摇一摇就能摇到一个带有自己昵称的“能量霸符”。

抽出属于你的霸符!!

“消灭BUG鸭”“成为大牛”“提效摸鱼”“永不宕鸡”和“找到对象”这五大神兽将会坐镇“霸符”,相信也是每一个程序员梦寐以求的终极工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只要集齐五枚霸符,就能获得一件腾讯课堂限量版霸符 T 恤,把霸符设成手机屏保,把T恤穿在身上,仪式感十足不说,工作也能加倍有力!

节日福利当然不止于此。你可能还记得,前不久库里就花了一百多万买了一张猴子头像。在腾讯课堂这一次的活动里,手气壮的选手也有机会能抽到五大神兽对应的“金霸符”,它们可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像那个猴子头像一样的数字藏品~

彩色霸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中的金霸符

霸符数字藏品

在作为全国领先的在线终身教育平台,腾讯课堂聚合了 IT 互联网、设计创作、兴趣生活、语言留学等各个领域的教育资源, 也拥有领域超 30 万+的职业教育课程。不管摇没摇到想要的霸符,在腾讯课堂进行终身学习其实更是生活中一种契而不舍的仪式感。

正如《小王子》里的那句话说的:“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当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当内心变得无比强大,那些焦虑、那些迷茫自然将不复存在,通过自我提升的仪式感,每一天的自己,都将变得璀璨闪耀。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美好的祝福吧!

参考文献

[1] Malinowski, B. (2013).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New Guinea [1922/1994]. Routledge.

[2] World’s oldest ritual discovered. Worshipped the python 70,000 years ago, University of Oslo https://www.apollon.uio.no/english/articles/2006/python-english.html

[3] Brooks, A. W., Schroeder, J., Risen, J. L., Gino, F., Galinsky, A. D., Norton, M. I., & Schweitzer, M. E. (2016). 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 decreasing anxie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7, 71-85.

[4] Alcorta, C. S., & Sosis, R. (2005). Ritual, emotion, and sacred symbols. Human nature, 16(4), 323-359.

[5] Hobson, N. M., Bonk, D., & Inzlicht, M. (2017). Rituals decrease the neural response to performance failure. PeerJ, 5, e3363.

[6] Foster, D. J., Weigand, D. A., & Baines, D. (2006). The effect of removing superstitious behavior and introducing a pre-performance routine on basketball free-throw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8(2), 167-171.

[7] To the brain, reading computer code is not the same as reading language, MIT News,

https://news.mit.edu/2020/brain-reading-computer-code-1215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

参与互动摇霸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