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对于魔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是网红书店扎堆出现,上海书城依旧是 上海人心中zui闪耀的“文化堡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A自 1998年开业至今,见证了福州路从繁华到萧条,看到了自己从热闹到冷清, 陪伴着一代上海囡囡长成中年人。

TA在自己23岁“高寿”的这一年,主动按上了“暂停键”。 “12月12日,上海书城将闭店重装”的消息一处,一波上海人的青春,也就随之结束了。

小编还记得自己读书时的梦想,是上海书城的教辅书断货,老师也没办法留下更多的课后作业。

然而书城就是书之城, 再怎么顾客盈门,再怎么人潮攒动,老师指定的教辅书,永远不会售罄。

近期闭店重修的消息一出,上海书城也跟上了 “全场五折,清仓甩卖”的促销公告。

从开张年月看已“垂垂老矣”的书城,在人际萧条了多年之后, 再次迎来“大客流”和“抢书潮”,如同TA鼎盛时期的那般场面火热,结账台也排起了久违的长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编毕业多时的2021年, 上海书城的货架终于空了,教辅材料、考试资料区域也只剩下孤零零的“孤本”而已。

读书时代的梦想实现了,小编却心生失落和辛酸,这个曾承载十余年学生时光的地方,要消失了; 那段活在记忆里的青春年少,也要永别了。

来买书的人,很多。

但是, 来看zui后一眼“上海第①家超大型综合性的零售书店”的人,更多。

即便是空荡荡的货架,他们也能驻足许久, 回忆一下曾经发生的故事;

即使是两鬓斑白的老人,看书需要戴上老花镜费劲阅读,他们也愿意再翻上几页, 追溯一下年轻的自己。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书店潮”泛起,已对这些套路司空见惯的魔都人,还是会觉得上海书城是不一样的存在。

TA是书店,又不仅仅是书店,还是个社交地。

学生时代的小编,就爱在周末的时候约上同学去上海书城买书。

倒也不是小编多爱学习,而是 “去上海书城”的理 由,让爸妈觉得有安全感和认同感,不仅答应的爽快,给钱也会给的大方些。

卖教辅材料的“文化教育馆”,就是那时父母眼中zui值得一去的目的地。

有个场景尤为深刻。

那时教辅材料的市场需求特别大,品种多到货架放不下,干脆就在柜台前支起一个书摊, 专门放《灿烂在六月》或《走向成功》等爆款高考教辅,拿了就能去付钱,特别的方便。

距离小编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了8年,高考教辅材料的人气排行榜,早已不知道更迭了几次了。

但是《五年中(高)考,3年模拟》系列的传说,还在江湖流传, 滋养并“折磨”着一代又一代。

那时的周末时光,虽然打着的是买教辅材料的由头,其实是 去书城2楼读言情小说,还一读就是一整天。

那一年,“青春文学”占据了书城2楼的中心C位;

那一年, 《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西决》、《东霓》都是长时霸榜的销量明星;

那一年, 八月长安、顾漫、辛夷坞、夏茗悠是上海书城的流量担当。

那一年,就是在这样半身高的围栏边。

不少年轻人席地而坐,翻开喜爱的书籍,静静的徜徉在啊书中描绘的神奇世界里。

时隔多年,“青春文学专区”被挪到了角落,《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流量之名”逐渐销声匿迹。

而那些 坐在这里无忧无虑看书的孩子长大了,变成了烦恼缠身的成年人。

现在,容纳上海人青春的上海书城也将关停, 那些塞进了无数个世界的书架也一夜搬空。

有些是因为打折清仓,被爱书人大批大批抱回家;

有些是出版社不愿接受“五折清仓”的赔本买卖,把自家“宝贝”搬了回去。

不知不觉,上海书城已经在福州路屹立了23年余载, 有些故事仍旧停滞不前,有些故事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转折。

例如人气。

那时周周都去的爱书人,现在转向了更为方便的网购和电子书,早已多年不来上海书城。

例如旅游梦。

那时没有太多的旅游基金,只能在“旅游专区”翻看各国各城攻略,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现在全球疫情严峻,大多数人选择“待在原地”,那些旅游计划也已搁置一年多。

例如产品。

印象中的上海书城,卖书卖录像带卖文具;现在上海书城的6楼,是装潢可爱的“玛德琳绘本馆”,场景童趣十足,而多年未来的小编却毫无印象。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了努力“活下去”的生意,上海书城也 悄然上架可爱盲盒,开起密室逃脱

例如人群。

以前的上海书城,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随处可见;现在的上海书城,大多数时间只能看到老年人的身影。

也许是年轻人工作忙碌,更容易接受网购、电子书等新鲜事物;

也许是老年人念旧,更享受被幽默香气围绕的幸福。

当然,这里不仅有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景象, 还有似曾相识的场面。

例如,总是 率先售罄的漫画专区,就在上海书城7楼。

例如,多年前就 堆得满满当当的CD专区,现在许是因为CD载体不再常见,现在依旧商品囤量满满。

例如,那些 封面风格夸张的画册,总觉自己自己在十年前走过的时候,看到过同样的场面。

如果要形容鼎盛时期的上海书城,用“群星云集”毫不过分。

有许多作家学者各界名人,都选择在此带着新书亮相签售。 贾平凹、莫言、郎平、易中天、姚明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如果要形容现在的上海书城,用“巨星陨落”也不夸张。

实体书店因为电商产业遭遇的大幅冲击,让上海书城不得不转变,所以无奈选择闭店装修,希望能以惊艳众人的面目再创辉煌。

只是不知道,未来的上海书城会是什么样?

那排挂满整座墙的灯笼,还会在吗?那个放在书架旁边的座椅,还会在吗?那些能够消磨时光的轻松感,还会在吗?

我还记得,以前上海书城的斜对面,是专营美术材料的专卖店。

高中时期的我,周末去上海书城买教材;选择做艺术生的同学,周末去上海书城对面买材料。

现在,美术材料专卖店已经关门,那时“兵分两路”的同学,也已经断联许久。

我还记得,以前上海书城的对面,是COCO奶茶店,每次买完书,都要来一杯奶茶三兄弟。

后来,COCO奶茶店换成了TPLUS;现在,TPLUS也已经关门。

奶茶控的心,也被坐拥两层高的7分甜转移。

人生的分岔路,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悄无声息的默默选择了。

而上海书城的结局,也在一丝一毫的变化里,走上了时代规划的轨迹。

二十三载,感谢上海书城的陪伴!在此道一句“再见”,只为更好的相见。

12月22日之前,别忘了来福州路465号,再看看这位23岁“老人”一眼。

相信看到结尾的你,对上海书城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不如就在留言区,和我们聊聊: “你与上海书城的故事”吧~我们用心聆听。

- End -

上海潮生活

部分字体来自 字魂网 izihun.com

商务合作:13917168443(微信同号)

转载联系微信:lunday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