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科技日报、环球科学、生命科学前沿、中国科讯、药明康德、iNature等

“吹口气测新冠”成为可能

来源: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

近日,发表于《呼吸研究杂志》(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集成呼出气采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检测和机器学习模型,研发出了新冠感染的无创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组合指纹筛查系统,只需在小袋子里呼气30秒,就可以在5-10分钟内得到新冠检测结果。

实验表明,新冠患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出气中丙醇水平相比健康受试者显著升高,而新冠患者呼出气中丙酮水平相比其他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和健康受试者显著降低。

研究团队结合不同对照组的呼出气样品及其背景环境空气进行分析,识别出了12种关键内源性VOCs(挥发性有机物)标志物,可用于筛查识别新冠感染者,使其区别于健康人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接种mRNA疫苗可产生半年以上的持久免疫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Science

10月14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种mRNA疫苗后6个月内,接种者体内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仍具有强大的细胞免疫记忆。

研究人员纵向分析了未感染者和新冠康复者在接种mRNA疫苗6个月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发现接种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但在接种后6个月,仍可以在大多数接种者体内检测到抗体。疫苗接种者产生的功能记忆B细胞在接种后3-6个月间有所增加,其中大多数细胞可与新冠变异株交叉结合。体内对病毒已有免疫力的个体对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记忆反应主要表现为抗体水平增加,抗体衰减率未发生大幅变化。

他汀类药物可稍微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

来源:PLOS Medicine

10月14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但影响较小,此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关于他汀类药物和新冠死亡率之间关系的人口研究。

研究人员分析了963876名参与者的处方药物和保健数据以及死亡原因。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死于新冠的风险略低有关,这种相关性在不同风险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新冠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的可能原因被发现

来源:Nature Immunology

10月18日,发表于《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的一项研究中,报道了新冠病毒可通过其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Lpro)介导抗病毒蛋白去干扰素诱导的基因(ISG)化,从而诱导人巨噬细胞分泌ISG15,而细胞外非偶联的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可发挥细胞因子样作用,反馈性地刺激巨噬细胞,加剧新冠病毒引发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炎症损害。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人巨噬细胞后可以通过PLpro诱导胞内ISG15释放至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ISG15以类似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继续放大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这是导致新冠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的可能原因之一。

该研究为新冠病毒引发的过度炎症提供了相关免疫病理机制,也提示了阻断病毒PLpro活性或者中和细胞外ISG15可作为针对新冠危重症患者与“炎症风暴”的潜在治疗策略。

新冠病毒或通过抑制宿主防御反应以促进自身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Cell Research

10月18日,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项研究中,在人类新冠感染病理样本、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肺类器官和ACE2转基因小鼠中发现了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IPK1)的激活,而这是炎症和细胞死亡的重要介质。

研究发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NSP12(冠状病毒复制和转录机制的高度保守的核心成分)促进了RIPK1的激活,表明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劫持RIPK1介导的宿主防御反应以促进其自身传播,因而,抑制RIPK1或许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治疗选择。

欧美首款新冠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公布

10月18日,法国Valneva公司报告了其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VLA2001在3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的结果。

报告显示VLA2001与对照组阿斯利康的腺病毒疫苗AZD1222相比,诱导出更高的中和抗体滴度;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血清转化率在95%以上。

据了解,这是欧美国家唯一的灭活病毒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称为Cov-Compare,共招募了4,012名18岁以上的受试者,设计为随机、双盲、对照、比较免疫原性试验。

新冠病毒感染性别差异在胚胎阶段就已经出现

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0月19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性别差异早在胚胎阶段就出现了。怀男胎的孕妇,体内产生抗新冠抗体的能力,以及将免疫力转移给胎儿的能力,都要明显低于怀女胎的孕妇。

究人员对志愿参与试验的68名孕妇进行了检查,包括在妊娠7~9个月期间感染新冠的38名孕妇,和妊娠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30名健康孕妇。

通过检查母亲的血液和胎儿的脐带血,并对其中针对新冠病毒的多种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比较,发现与怀有女胎的新冠感染者相比,怀有男胎的新冠感染者产生的抗病毒抗体浓度较低;与此同时,她们转移给胎儿的抗体也较少。

新冠可能是与气候相关的季节性流行病

来源: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

10月21日,发表于《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可能是一种与气候相关的季节性流行病。

研究团队分析了新冠肺炎在五大洲162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初始阶段(防控措施施行前),发现较高的传播率与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关。结果发现,病例数与温度和湿度呈现强烈负相关:第一波疫情随温度湿度上升而减弱,第二波随温度湿度下降而上升。

研究人员认为,季节变化可能对新冠肺炎传播有重要影响,因为低湿度能减小气溶胶的大小,从而增加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几率,但此规律在夏季会被打破,如年轻人大规模聚集、旅游业、空调等原因。

mRNA疫苗加强针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10月21日,辉瑞和BioNTech公司联合发表了新冠增强疫苗接种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与安慰剂相比,增强疫苗接种的保护效力为95.6%。这是首个随机双盲,含安慰剂对照的增强疫苗接种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为指导增强疫苗接种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临床试验招募了超过10000名16岁以上成年人,他们此前都已经接种过两剂辉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在接种增强疫苗或安慰剂至少7天之后,研究人员检测了出现症状的新冠感染发生案例。在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时,增强疫苗接种组有5名出现症状的患者,安慰剂组为109,计算出的相对疫苗效力为95.6%。在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特征与此前的临床安全性一致。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