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卷诗书一窗月

每天七点,为你读诗

诗词曲赋,名著散文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 ,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21年,成为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厌恶贫困的根源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

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经典之言)。

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

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

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

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

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

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

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

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

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

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

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

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

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

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