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氧美学院

发型与衣着对男性颜值改变

真的这么重要吗?

如果轮廓不完美,可以通过氛围感

改变整体感受

天然系美男vs氛围系普男

帅哥与普男的壁垒到底是啥?

戳下方小程序卡片get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佛媛”风波渐散,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真正的禅宗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氧叔心里的禅宗系美人,非周韵莫属,再嘈杂的名利场也抵挡不住的淡泊出尘之美。

作为中国美学思想谱系中的重要一支,禅宗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东方美学的奥义,氧叔以前讲过,戳下方小卡片即可复习~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这样说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禅宗,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儒家美学以及道家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开端和起点,而禅宗美学则是中国美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山尽头海无边,今天氧叔带大家走进禅宗世界。

禅宗美学在中国

作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教思想,禅宗是在不同文化间的思想旅行中逐渐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中国传入日本等亚洲国家、再由日本传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根源上来说,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然而从思想根源来看,中国的禅思传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

《庄子·外物篇》中“得鱼忘筌”的典故,说的就是“外在形式对悟道的无用”这一禅理

中国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大致从如下方面概括:

1、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

禅宗美学以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为最高追求,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

这么说来很抽象,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懿传》估计大家没看过也听说过吧。

“兰因”是佛教用语,讲究因果和了悟,与兰因相对的是絮果,可以说是参透因果,找到了永恒的欢乐。

某视频网站的一位博主,把这部波诡云谲的清宫剧讲成《如懿成佛记》,氧叔很喜欢这个视角的解读。

不拘泥于老生常谈的“婚姻围城”、“吃人的封建社会”,而是着重于个体通过内心的自省参悟顿见宇宙之心,是禅宗美学指出的到达绝对自由生命境界的出路,更能给命运以释然的意味。

禅宗美学提倡的绝对自由生命境界,给中国美学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美学智慧。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句,都体现出人对宇宙自然的静默观照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个体生命与宇宙世界和谐统一,这就是禅宗美学追求的极致境界。

一本名为《素食者》的书,也颇具禅宗意味。

它讲了一个被社会全方位扼杀的女人,毅然决然抵抗人类社会规则,坚决不吃肉。用“自我降序”的方式,从人类→动物→植物,最后把自己变成一棵树,彻底退出人类社会,以获得绝对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洲唯一的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

2、反常合道的审美情境

禅宗主张“真正的禅理不可言说,以防落入了语言的窠臼”。因此,种种古怪离奇、不着边际的机锋问答以及禅诗偈语,展现出禅宗对语言的摒弃。(这就是为啥大师们轻易不开口,开口就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懂)

世俗的语言无法承载禅宗的智慧,超越理性思维的“绕路说禅”,构成了禅宗反常合道的命题。

反常合道,即看起来有违常理,但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禅理。这种“无理而妙”的审美情境也被引入到文艺作品中,成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还是从比较通俗的入手,《如懿传》全片最后的镜头,留给了那盆绿梅,枯枝多年再抽芽,虽有违自然常理,但展现出更为强烈而真切的情感逻辑。

宋代扬无咎的画作《四梅花卷》将梅花由未开、欲开、盛开直至将残的完整生命过程并置于同一个画面空间中,与物理时空相违背。

王维的“雪中芭蕉”(《袁安卧雪图》 中的局部场景),从表面上来看,将北方冬季的雪景与生长于热带的芭蕉并置于同一个画面空间中确实有违自然常理。

王维《袁安卧雪图》已亡佚失传,图为冯超然作

这样的艺术手法,表达着创作者对禅理的认识,此种悟境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无能为力的。

因为在禅的观念里,冬与夏、生与死、动与静、 清与浊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本无分别,禅消除了一切对立与矛盾,由此体验到一种绝对的大肯定情境,个体生命存在与宇宙万物之间圆融无碍、合为一体。

3、基于直觉的顿悟体验

禅宗所说的顿悟,与我们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视觉审美能力培养是一个不断获得顿悟的过程。

普通人如何培养视觉审美能力?一是学会观察,二再扩大自己的观察广度、最后是提升自己观察的敏锐度。

一级审美能力,与事物不会有太细致、深入的互动,只注重事物给你的第一印象。美人如过眼云烟,也不会再你心中激起什么波澜。

二级审美能力,将自身的“精”、“气”、“神”扑到具有美感的事物,观察得很细致。

那些放大十倍都看不够的美貌,你会仔细眼线如何收尾、口红画出去多少,深入观察才能体会美人的妙处。

三级审美能力,将事物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的身上,通过深入分析,将一些美的语言与美的原则等,化为己用。

例如通过观察美人的妆面,分析化妆师如何平衡五官比例和面部线条,总结出平衡法则运用到自己身上。

禅宗美学走四方

自隋唐时期开始,相继有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习禅法,禅宗在日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禅的观念和禅的美学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禅宗美学所指的侘寂之美,用对旧物之美的肯定,来表现古朴黯然的岁月。

柳宗理作品

无常观下的物哀思想,体现着悲美相通、幽深玄静的淡哀之美。

一些以“物哀”审美观而设计的物品,很多都是“残缺”形态,在日本被认为是“超越完美的一种不完美”。

日本的乐茶碗

“无常”观下的“不确定性”美学,如日本枯山水。

借“有”来表现“无”,其真正意义是那些没有被表现出来的部分,潜藏着无限的想象的可能性,天地万物与自然万象皆在这一沙一石一庭园之中。

而禅的文化旅行并没有止步于日本等亚洲国家,于十九世纪末经由日本远涉重洋,传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

1961年,一次不同寻常的画展在美国举办。画展上的绘画运用大块的单一色彩组成几何图形,构图十分简练。艺术评论家理查德·沃尔海姆用“极简主义”来评论这种创作手法。

禅宗美学与极简主义都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虽然两者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迥异,但两者的美学内涵有不少共通之处。禅宗美学与极简主义有四个方面的对接:

1、色彩美

两者倾向于使用中性色或者材料本身的色彩,如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作品,给人安静、沉稳的感觉,不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刺激。

2、材料美

如明式家具和北欧家具,都侧重选取天然材料,并且尽量对材料进行低程度的处理,注重材料本身天然的质感之美。

3、功能美

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明式家具的结构被设计成了可以拆装的形态。西方极简主义亦把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勒·柯布西耶强调形式要为功能服务,拒绝装饰。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家具系列

4、意境美

彼得·沃克是一位对日本园林有着深入研究的西方设计师,他晚年的设计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的一些美学思想的相似性,即一切最终都将归于无的禅宗思想。

了解古今中外的禅宗美学思想之后,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禅宗美学实操

无论是服饰还是妆容,禅宗美学呈现的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静默、柔软,不刻意,不取悦。

在色彩方面,禅宗美学追求自然色彩之美。为获得内心静明与安定,首先要跳出对浓郁色彩或纯色的依恋,这正与禅宗美学淡泊、悠远而空灵的精神境界相呼应。

以同色系渐变色或单色去平衡视觉美感

禅意服装在颜色处理中,用低对比度+低饱和度,通常以淡墨的素色或者虚空之黑白为主,传递着“无念”的情感与空落的氛围意境。

类似咖啡色、熟灰色等低纯度与低明度的暖色调,也经常出现于禅意妆容之中,并以哑光质感为主,呈现自然本色之美,带给欣赏者静谧、安然的主观感受。

在材质方面,为了在每日肌肤相亲的服装中,找到都市难觅的自然,禅意服装的面料多选择天然纤维,如中国麻及真丝、日本的棉、法国的毛料、意大利的针织、杜邦的保暖定型棉等。

形态方面,禅意服装以简洁、素雅、韵律为设计原则,强调不规则与不对称的流动节奏性美感,朴实中透露出自然的瑰丽,以“天然去雕饰”的形式得以呈现,抹去了工业式的烟火味道。

设计师 Dido Liu 的作品概念“游动在花丛中的美感”

结构触感方面,禅意服装多体现自然肌理,整体造型呈现出一种静态美,以安静沉寂的心感受外在世界、以其独特的肌理去体现原汁原味的材料质感,展现天然、素色高雅之美。

禅意服装自然及生态美感的肌理特征

以上四点,就是禅宗美学的实操层面。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禅宗美学?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热衷于设计各种适合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我们也与自然、本真渐行渐远。

而禅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禅宗美学是一种深受禅宗影响的古典美学思想,氧叔给大家介绍这一美学的目的,是想激起大家亲近自然,回归质朴宁静的渴望。

希望本文能够为此尽到绵薄之力。

点个小赞

然后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