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李霁琛

编辑/重案组之虎

丑媳妇也得见公婆。

被群嘲了一年多,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终于上映了。

还没开拍就被骂了个底朝天的电影不多,《第一炉香》是一部。两年前,影片的选角一经公布,就让人大跌眼镜。马思纯和彭于晏的组合与张爱玲原著里的描写大相径庭,外形不对,气质也不对,没选好主演,这是大家不必看到电影正片就可轻松得出的结论。

但正片总是要看的,不看哪里能知道,这片子除了选角不对之外还有两处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我倒也不觉得《第一炉香》是部烂透了的电影。有的片子差,是因为导演一开始就没指望它能拍好,《第一炉香》差,则是导演想拍好,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许鞍华并非没有用心,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请来杜可风和坂本龙一等一众大佬,也保证了影片至少“看上去很美”,但这部电影就像是个檀香木制成的马桶,糟糕的结果既然在一开始就已注定,下再多功夫也只是白费。

还是先从演员说起。

我不知道为什么许鞍华会在没找蒋雯丽演梁太太的情况下选马思纯来演葛薇龙,她的外形与气质和葛薇龙这个角色都是不搭的。

原著里的葛薇龙,是纤瘦的,她试穿梁太太的衣服,都被吐槽腿太瘦了一点,但马思纯的身材丰腴有余,不像穷学生,更像炊事班的女兵。长相上,张爱玲给葛薇龙的定义是“平淡而美丽”,眼睛长而媚,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马思纯的五官,与这几处描写也并不是很符合。

气质上,原著中的葛薇龙面部表情稍嫌缺乏,显得有些呆滞,但这份呆滞,更显出了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只这“呆滞”二字,马思纯倒是诠释得不错。

外形上的不合适,其实也不是不能靠演技来找补。但马思纯的表演让这个失败的选角显得更加糟糕了。

葛薇龙的所谓“呆滞”,只是面部表情的缺乏,与其说是“呆滞”,不如说是“淡漠”。葛薇龙年纪虽然不大,心里却很有主意,应对各色人等,都有自己的想法。马思纯对角色的理解显然有所偏差,她一出场,就给葛薇龙身上赋予了几分呆滞的傻气,把懵懂演过了,就成了无知。

不光演错,而且演“过”。

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在影片里要么无知懵懂要么情感过剩,我们很难在她身上看到一个少女的日常状态。

她表演的方式也过于生硬,像是怕别人不知道她演过饶雪漫的作品,那几个青春疼痛片常见表情一出来,就让人出戏。

换句话说,整部电影马思纯都在提醒着观众,她是马思纯,而非葛薇龙。

彭于晏演乔琪乔,要比马思纯演葛薇龙稍微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彭于晏和乔琪乔唯一的适配点,大概是彭于晏的长相还算洋气,说他是混血不算太假。然而,原著中的乔琪乔,是苍白且阴沉的,但彭于晏阳光男孩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一身的腱子肉,更是让观众怎么也把他和乔琪乔这个一肚子花花肠子外表却有些阴柔孱弱的浪荡公子哥联系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中,前脚周吉婕刚说完自己的哥哥“有丫头气”,后脚光着膀子的彭于晏就展露着黝黑的肱二头肌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彭于晏的表演虽然比马思纯正常一些,但也是略显浮夸的,有种好男孩硬扮坏男人的感觉,生涩且尴尬。

当然,《第一炉香》里糟糕的选角不只马思纯和彭于晏。张钧甯饰演的丫头睨儿也没有半点丫头的气质,眉宇之间怎么看怎么像是个高档写字楼里办公的文员,还得是天天健身的那种,一说话那口台湾腔,就更显得古怪了。

相比之下,俞飞鸿演梁太太虽然也并不是特别合适,但她愣是用演技把那份不合适扳了回来,气质本来略高冷的俞飞鸿演起交际花来倒也能把欲望写在脸上,只可惜这张脸还是太美了一些,不够显老,和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站在一起,倒是俞飞鸿演的梁太太更加光彩夺目,让观众忘记了青春年少的迷人。

范伟演司徒协这个汕头来的干瘦老头乍一看也不妥当,但好在原著司徒协戏份也不多,范伟发挥空间较大,原著党不认他是司徒协,把他当范厨师看也影响不了什么。

合适的选角也不是没有,张佳宁演丫头睇睇气质是对的,梁洛施演混血美女周吉婕更是再合适不过,尹昉演卢兆麟,也不算差,至少学生气是有的,和俞飞鸿对戏也接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十几二十年前,或许我们能为这些角色想到更多合适的人选。比如让年轻的章子怡和汤唯演葛薇龙是否会比较合适?陈坤来演乔琪乔的话,那种阴沉的气质是否会更加契合?姑妈的话,陈冲可能是更好的人选。但这些都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了。

当然,选角是《第一炉香》摆在明面上的问题,但并不是《第一炉香》唯一的问题,甚至不是最大的问题。

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一个“改”字的拿捏十分重要。

私以为,改编有三重境界。第一档改编,是不论文学作品本身的优劣,导演都能把它改成极好的电影,且具备自己的风格;第二档改编,是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影像的方式完整呈现,可谓之还原;第三档改编,则是把有些的文学作品改成了不怎么样的电影,曲解了原著作者的心意,画蛇添足,该删的不删,不该增添的却偏要狗尾续貂。

许鞍华爱极了张爱玲,她不止一次拍过张爱玲的小说,如果说她之前拍《半生缘》还算是将原著还原,属于第二档的改编,这次她拍《第一炉香》,则完全就沦为了第三档改编。

整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和原著差别并不大,在情节上,基本是忠实于原著的,虽然对于原著文字的过于直接还原使得部分台词显得有些尴尬,但也不算让人看不下去,直到影片最后半小时的出现。

小说里,张爱玲并没有描写葛薇龙和乔琪乔婚后的生活,而是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那仿佛是鲁迅所说的“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变体。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娜拉走后会怎样?他的结论是: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张爱玲写《第一炉香》,则似乎是在问:

薇龙婚后能怎样?结论不用写出来的,她走不掉也回不去,只能堕落。

氤氲在整部小说四万多字里的无奈感,要比故事中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迷人得多。

这种“迷人”,多少得益于张爱玲文字的克制与留白。

但许鞍华偏不留白。影片最后的半个小时,脱离了张爱玲的原著,编剧王安忆不像是写过《长恨歌》的大作家,倒像是被安妮宝贝和饶雪漫附了身,拿起一大盆狗血泼在了观众的脸上,给葛薇龙和乔琪乔他们量身定做了一句又一句尴尬的青春疼痛台词,尤其是影后结尾处马思纯逼着彭于晏说“我爱你”,然后自己对着天空大喊“我爱你”的桥段,让我作为观众都感到无地自容,有种“2021年了我怎么还买票看这样的电影”的羞耻感。

我后来琢磨,这事可能得怪李沧东。李沧东看到村上春树的小说难拍,于是把《烧仓房》改成《燃烧》的时候加了点福克纳,许鞍华和王安忆学会了,发现张爱玲难拍,改《第一炉香》就加了安妮宝贝和饶雪漫。

玩笑归玩笑,种种的“不对”累积起来,就造就出了这样一部拧巴的电影。

它本不该如此拧巴。

我能看出来,许鞍华想拍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炉香》是爱情小说吗?是但也不全是。张爱玲着墨更多的,不是葛薇龙与乔琪乔的所谓爱情,而是葛薇龙与梁太太的一体两面,是几个女性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是她们藏于心底的欲望挣扎,更是她们不可抗拒的宿命。

或者说,与其说张爱玲写的是情,不如说她写的是人,而与其说她写的是人,不如说她写的是那个时代与那个地点。

看《第一炉香》的时候,我总在想,葛薇龙和梁太太她们,都像是象征着香港的符号,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无可奈何的宿命,飘萍一般的求生求存。

许鞍华想到这些了吗?拍过《投奔怒海》和《千言万语》的她当然想到了这些,拍过《女人四十》和《桃姐》的她当然也想到了那些。但如今的她,顾忌多了,也就只能做做表面文章,表面文章做多了,就跑偏了。她虽然仍在一些犄角旮旯处夹带了自己的私货,但毕竟还是跑偏了。

观影时,我也试图为许鞍华挽尊,努力去找寻一些亮点。说实话,真不是没有,比如某些场景对原著的还原真算不错,比如对梁太太过往经历的插叙也不算是多余之笔。

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点,或许是许鞍华拍出了几分鬼片的气氛,那几张大合影,阴气森森,倒是得了原著的精髓。

另外,影片中古怪的尴尬台词太多,但也有一些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范伟饰演的司徒协谈生意,卖马赛克瓷砖,说了句:

如今的香港需要大量马赛克。

这一句,就把我逗乐了。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ಠᴗ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