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末推送,是不是很意外?

最近在追一部爱奇艺的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看名字就知道是喜剧竞演综艺,导师阵容是黄渤、李诞、马东、徐峥、于和伟。

老朋友们都知道,一看这样的导师阵容,我肯定是必看的啊(资深《奇葩说》的粉丝)。

真的很搞笑,它的口号就是“没心没肺,快乐加倍”。

作为老母亲周末晚上,放倒娃后的解压神器,搭配鸭脖子来点果酒,太合适不过了。

周末突然发文,其实是被最新一集里面《站台》这个作品戳到了。没想到本来就是一个嘻嘻哈哈的内容,但最后那一下,我破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节目看似搞笑,但却有着温暖底色,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人找到情感的共鸣。

看完节目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特别想写下来,也特别想和你们分享。

1

拥抱为什么这么难?

因为是喜剧,所以简单剧透不影响观看体验。

《站台》讲述的故事特别简单,在离别的站台上,儿子想在离别前和父亲拥抱一下,不善表达的父亲却说什么也没法和儿子拥抱,花式躲抱抱“杂耍”就此展开,最后终于打破僵局,父子俩相拥。

那段花式躲猫猫的“杂耍”真的非常搞笑,你永远无法想到,为了躲避拥抱,一个人可以使出那么多招式,真的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其实看的时候心里会有预期的,知道结尾肯定打温情牌,但没想到节奏比我预料的快,结果突然一下子戛然而止,父子相拥,我的眼眶就热了。‍

导师团里的黄渤也说自己眼眶红了。

本来只是想没心没肺大笑的,怎么一下子就哭了呢?

我想,这个喜剧都戳到了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中国式父爱的表达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爸爸就是典型的中国爸爸,从小到大,他基本上很少会展露出自己的情绪,总是“一本正经”的表情。

我小时候其实算是“别人家”孩子的,但从未见过爸爸发自内心地夸我。不仅如此,每次别人夸我时,他总会第一时间说,哪里好啦,和优秀差得远了。

从幼年到青春期,我和爸爸的关系总是“那么远又那么近”。

爸爸其实从小到大教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我遇到问题也总是第一时间向他请教。

但是,我从未享受过像邻居妹妹那样被爸爸抛起来,也从未有过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爸爸撒娇。

我大三要去澳洲交流生,机场送行时,我妈妈哭得像个泪人一样,爸爸还是一如既往地面无表情站在一旁。

送我到安检关卡时,妈妈拉着我一个劲地叮嘱,爸爸只是轻轻地说,孩子那么大了,他自己懂的。

告别时,我给妈妈一个拥抱,没忍住但还是给爸爸一个拥抱。

那是记忆中我第一次和爸爸拥抱,这个拥抱很陌生,爸爸的身体是僵硬的,有一点点不知所措。

所以,看到《站台》我真的太有共鸣了。一个拥抱,为什么那么难?

2

爱可以轻松表达出来

如今,我爸爸成了外公,面对女儿小D的时候,他变得非常柔软,无比宠溺。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有一点点小“吃醋”,半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你对外孙女也太没原则了,你当年哪怕拿出1/10对我该多好啊。

爸爸和我说,当年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呀,什么都不懂,但又特别害怕自己没当好,耽误你。能做的就是多做“黑脸”,对你要求高一点呀。

顿了顿后,爸爸接着说,如果可以回头再做一回爸爸,我一定多夸你。

所以啊,你不要觉得爸爸现在宠小D,那也是我的自我补偿。隔代亲、隔代亲,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听完爸爸说完,我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开心、不开心都和解了。

但也让我意识到了,在小D成长过程中,不能再让父亲的爱的表达缺失,不要一代又一代带着遗憾而长大。

我和先生都是80后,似乎我们这一代成长过程中,都是缺少父爱表达这一课的。

先生和我谈恋爱的时候就不会表达爱,他觉得,嘴巴说得再漂亮不如就行动。为此我们当年没少闹矛盾。

有了小D后,他仍然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小时候抱女儿都是身体僵硬杵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更加不知道如何互动。

我看过身边不少宝妈,觉得老公不会带娃就不让他干。但我没有,我更加坚定地觉得,爱是我和先生都要共同补上的一课。

于是,哪怕他再尴尬再扭捏,我都会坚持每天让他和小D多次的亲密接触,尤其是肢体接触。

我教他怎么给女儿做抚触按摩、如何给小宝宝洗澡;

我买了好几套类似《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样直白情感表达的绘本,鼓励先生给女儿读;

女儿还不会说话时,我替女儿向他表达,爸爸,我爱你!

你们知道吗?真的有用的。

这个活了三十年都不曾把”爱“说出口的大男人,在女儿不到1岁的时候,可以自然地表达了。

这个转变,也对于我们整个家庭有了改变。

我们教小D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而我们夫妻之间也更加会沟通情绪了。

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让小D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的,而这些小事也成了我们老夫老妻生活的调剂品。

而小D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每一次她眼睛发亮抱着我或者她爸爸说,我爱你,我们都会很自然开心地回应。

我们家现在做的最多的一个小仪式就是,group hug(家庭拥抱),要知道这在没女儿之前,我和先生的拥抱次数真的少之又少。

先生有一次和我说,很感谢女儿,以前觉得表达爱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没想到就通过这个小不点,学会了。

而且关键当情绪流淌起来,他自己也感觉是舒服开心的,也更加幸福了。

是啊,这就是我家的小故事,让我们明白,“爱”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连词。

流动起来,连接着彼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父亲参与带娃好处多

如果时光倒退到7年前,说实话我当时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改变那个“木头”男人,但我很庆幸当年我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你们别误解这条路走得很顺利,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的。

我更加庆幸,自己一直没放弃,把抱怨变成“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的鼓励。

今天看了节目后,特别想表达。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想提醒所有妈妈和爸爸们。

需要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才能生育孩子,那么也需要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共同养育孩子,更加需要妈妈和爸爸一起学会爱孩子。

爸爸参与带娃有多重要,已经无数研究报告指出了,我随手就能列举。

比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经做个一个人口特性分析,对11,000名同时期出生的50岁英国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个很高的相关性,那就是童年时期父亲参与带娃的人智商会更高。

比如,爸爸参与带娃形成的父子依恋关系,可以让孩子性格更好,在今后社交方面更少焦虑,避免社交回避型人格。

再比如,爸爸参与带娃,对老婆更加尊重,可以给孩子形成更加正面的婚恋观,让孩子更加幸福。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但我其实并不想用这些研究来说服任何人。

看了《站台》后,我更加深刻的一个感悟是,人生一辈子就像连续剧,有时我们是剧里的主角,有时我们是看剧的人。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好多好多频道,无数个不同类型的剧集,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看什么,怎么看。

很经常的,我们永远把家庭连续剧放在了最低排序,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笃定,这些剧永远都在那里。

但我们却忘记了,这些剧是没有回放功能的。而那些被我们最低排序的剧里的主角,我们的孩子,却愿意包容父母的各种“缺点”。

他们愿意一次次地等甚至一次次的失望,只希望能得到多一些的陪伴。

当我们在用“忙”、“累”做藉口拒绝陪伴的时候,要记得,眼前这个小人儿转眼就会长大。

请不要让今天的错过,变成一辈子的遗憾。

请不要等到孩子要发车了,我们却从未把“爱”说出口。

马东老师在节目中提到,“喜剧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为了照自己。 而喜剧之所以是治愈、是揭穿、是心理治疗,就在于你在看的时候能看见自己。 ”

谢谢这个节目,谢谢《站台》这个喜剧作品,我真的“看到”自己,疗愈了自己。

也想把此刻的心情送给你们,周末愉快~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