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壹】

又是一个秋日,与友人入得琅琊山,登上南天门,目力所及,“环滁皆山也”,可见欧阳修所写不虚。

琅琊阁。卢志永/摄

东南向,屋宇幢幢;西北向,鸿蒙一片;琅琊阁上,铃铛声响不绝,每攀一层则风力愈大,秋意随风扩散,云天之间幽幽渺渺。深山峡谷中,几声鸟鸣传来,三两片落叶悠然飘下。

醉翁亭一访再访,可谓百看不厌。此季近观碑刻奇石,轻抚古榆青檀,闲步于高高低低瘦瘦壮壮树木之间,心中所感,与前数次相比,又有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醉翁亭。徐树春/摄

【贰】

欧阳修来此,时已入冬,城中房屋低矮,草木丛生,荒凉之气扑向谪居之人。 有宋一代,这里地偏事简。 位于西南的琅琊山林木蔽日,清静幽深,公务之余,欧阳修访古寻胜,寄情山水,以排遣被谤、丧女诸多烦扰苦痛。

有时他特意不带随从,只身一人入山,与乡野村夫闲谈漫步;有时与山僧惠觉盘桓,并在惠觉引路下,发现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书石刻,喜不自胜,将拓本寄送给好友梅尧臣、苏舜钦。

蔚然深秀。 杭家俊/摄

冬去春来,欧阳修心绪渐为平复,署理滁州一年多,“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与梅尧臣信中,他更是流露出自得其乐的心境,“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

政宽民安,兼之山水之胜、民风之淳,这一切都激起欧阳修无穷灵感。在这段相对轻松自在的时期,他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并写出一篇传诵千古的佳作。

《醉翁亭记》写出了至情至性,其中有着昔与今、理与情、忧与乐、进与退等空间的重叠、情感的交织,行文既平易自然、婉转流畅,又吞吐往复、参差离合。

《醉翁亭记》欧文苏字碑

《醉翁亭记》写成后,引得家家户户传诵,不仅读书人纷至沓来,连行于四方的商人也竞相携带《醉翁亭记》拓本,“醉翁”名号不胫而走。人们对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热爱推崇,大抵源于对其身处逆境却能豁达自如的激赏。

欧阳修在滁州将近三年,颇有政声民望,期间他还让到访滁州的弟子曾巩写下《醒心亭记》,为有才之士石介遭遇奇冤鸣不平,与志趣较合的同僚杜彬唱和往来,种种佳话趣闻留于山水之间,又飞出山巅水涯。

写就《醉翁亭记》时,欧阳修并非老迈之身。年届不惑,旨在化繁为简,化忧为乐,化小我为大境界。当太守之醉化成字字金句,琅琊山已然不再是平常之地。

【叁】

数百年后的一个冬天,年逾不惑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踏过厚厚落叶,同样来到琅琊山下,任一介小官。

此时的王阳明思想学识已趋于成熟。来滁州所写的第一首诗《悟桐江用韵》中,即有启人心智之句:“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从整首诗看出,满腹抱负的王阳明,当时颇为“自得”。

他驻足醉翁亭的姊妹亭——丰乐亭,急于把“龙场悟道”的诸多心得传授给弟子,开启了平生规模空前的讲学论道。山体并不高大的琅琊山里,儒风劲吹,周边士子竞相来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醉翁亭的“姊妹亭”丰乐亭。river2014大河/摄

明正德七年(1512年)底,王阳明擢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顺道回余姚省亲。次年春,与友人、学生一起游览四明山等,其间,为得意门生讲解《大学》一书的旨意。这年“冬十月,至滁州”。

太仆寺是当时朝廷的马政管理机构,寺署设在滁州,负责舆车与军马驯养,近似《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封的弼马温角色。而少卿是副职,比较清闲。这样一来,王阳明就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用来授徒讲学。当时从学者上百人,有名望的达十多人。

王阳明的教学方式颇有孔子遗风,白天领着学生逍遥于山水,月明之夜,引弟子环坐于龙潭听讲。学生无拘无束,可以随时向师者提问讨教,形式比较活泼,甚至有时讲课演变为聚会,歌声欢笑声震荡着山谷,栖息的鸟惊飞起来,扑棱棱地不知所以。相较于之前被贬遭遇凄风苦雨,在滁州讲学的王阳明,过起一段极为快意悠闲的生活。

设在滁州的南京太仆寺。王诗根/摄

王阳明于三十多岁开始讲学,前后长达二十五年之久,每履职一处,都要倡修书院,办社学,传道解惑,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王阳明在琅琊山的“夜坐龙潭”讲学,被视为经典而影响极大。其讲座全面阐发“良知”基本思想,提倡“静坐悟入”。之后到南京主要强调去欲存理、立诚立志的磨炼与实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静坐悟入”的纠偏。

【肆】

1514年5月,王阳明奉命前往滁州近邻南京任职。王阳明离开滁州以后,当地人在王阳明讲学的地方——丰乐亭外,建起一座“阳明祠”,另有遵阳街等,均以示对王阳明的纪念。

王阳明在滁州所教学生中,最有名气者,要属全椒的戚贤。

戚贤与他的老师性格差不多,因上书弹劾郭勋、严嵩专权,从京官被贬为山东都事,后致仕回到全椒,创建南谯书院,专门讲授阳明心学。南谯书院成为阳明弟子讲学的九所著名书院之一。

在此之后,滁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曹溪禅宗中兴祖师憨山大师。

春风化雨喜人,花开多枝喜人。琅琊山下,延续的又岂是一座亭、一座山的故事?

秋染深秀湖。 王绪岩/摄

来源:WE领读精选,作者:张扬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编辑:谢申娇,初审:贲方舟,审稿:刘永江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