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路,青岛人难以割舍的心头牵挂。那是童年的欢乐,那是青春的挥霍,那是一段凝固了的生活印迹,那是永远回不去的过往。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如今,六十岁以上的青岛人大多是唱着这首童谣长大的。平心讲,这童谣,只有用地道的青岛话念出来才有味道。它独特的韵律,它自定的重音点,在普通话中荡然无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初期规划,中山路是作为一条十分重要的街道来设计建造的。它是栈桥的延长线,一路向北拓展,街道宽阔,马路平整,道路两侧全是欧式建筑。细心的行人也许会发现,中山路并不是笔直的,在湖北路路口略微偏向西北,而在肥城路路口,复而折向东北。规划、建设之初,这里是一片空白,道路直线向北完全不是问题,那为什么它会折来折去呢?原来是因为自然环境。在湖北路、曲阜路、肥城路、德县路这几个路口,德国的设计师们将道路安排在了这些斜坡的最底部或较为平坦之处,形成自东向西最自然的过渡。如果硬性 取直,湖北路、曲阜路、肥城路等都会出现一至两米的“断 崖”,像堵矮墙一般立在路边。工程量的增大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对这几条道路自然比降的破坏,更是不可修复的环境灾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基于对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青岛的所有道路设计充分尊重了这片丘陵地带的原本样貌,借着 山形、坡道,蜿蜒曲折,顺势延伸,才有了今天青岛街道方向不正、错综交叉的特点。 中山路以及东边的浙江路、安徽路、江苏路,都遵从了这宝贵的设计理念。 它们是青岛道路设计和建造的模式和样板。

中山路南段最初名为弗里德里希街。弗里德里希街止于保定街。再向北,是山东街。在设计和建造上,弗里德里希街与山东街可谓天渊之别。弗里德里希街宽阔平坦,好似一马平川。一进入山东街,道路立马收窄,且起伏不平。弗里德里希街道路两侧是高大漂亮的欧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山东街两侧多是前店后厂或下店上厂的低矮两层房,砖木结构。

日据时期,弗里德里希街更名为静冈町。静冈是日本中部的一个县。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这条街是最早被重新命名的道路之一。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决定,撤销静冈町,将山东街向南延伸至栈桥,整条道路命名为山东路。

1929年北伐成功,全国南北统一。南京政府委派了新的青岛市市长。南方革命军政府都是孙中山的忠诚追随者,一 入青岛,便在5月22日作出决定,将山东路更名为中山路,将太平山下的第一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这是山东路第一次从青岛的路名中消失。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他们当然要铲除所有与孙中山有关的革命因素,中山路重新叫回了山东路,中山公园改为汇泉公园。山东路“幸运”回归。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世事再次轮回。山东路再次改名为中山路,汇泉公园再叫中山公园。这次更名,一直沿用至今,已然七十五年了。

说起中山路,青岛饭店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1891年,一胡姓老板创办了一家饭馆,这就是春和楼的前身。胡老板有着灵活的经营头脑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知道,胶澳总兵衙门的设立必定为青岛村一带带来数不尽的商业机会,兵丁、家眷、营造、交易,哪一样也离不了吃饭。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饭店发财的前提条件,而这些前提条件,正围绕着总兵衙门的设立而快速聚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第一桶金就这样轻易地被胡老板赚到了。当弗里德里希街和山东街开建的时候,胡老板已经可以为自己在这条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选择一方经营宝地了。1899年底,两层的春和楼饭店昂然立在了山东街和天津街街口。毫无疑问,这是拔地而起,令人移不开眼。

1932年,在中山路、曲阜路东北拐角处,一座三层高的饭店开门纳客,楼上是客房,一楼是餐厅,名曰青岛咖啡饭店。听名字便知道,这是一家西餐厅,它的牛奶、面包、冰激凌、牛排等,都是风靡青岛的美味。只是,西餐毕竟不合中国大众口味,光顾者大多是一些时髦的“上流人士”。

1949年之后,青岛咖啡饭店居然保留了下来,仍是主打西式餐饮,仍是小众们的风雅聚会之地。普通百姓视进青岛咖啡饭店吃饭为年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会津津乐道,会回味良久。

进入青岛咖啡饭店要踏两组楼梯。第一组是水泥台阶,由中山路上走进青岛咖啡饭店前厅。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最初的功能应该是衣帽间,是等候室。顾客在这里脱好衣帽,挂于衣架之上,由侍者引入餐桌前。由衣帽间再走上几阶木楼梯,才是青岛咖啡饭店的正厅。20世纪60年代初,青岛咖啡饭店已露破败之象,木楼梯及正厅的地板踩上去吱嘎乱响。

“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牛奶、鸡蛋、牛排、冰激凌等都成了极度奢侈品,青岛咖啡饭店的供应链几乎断裂,它面对的消费群体也日渐萎缩。此时的青岛咖啡饭店越来越接地气,甚至开始提供地瓜面点心、杂粮发糕等食品。1965年,青岛咖啡饭店改名叫青岛饭店,旧楼也很快被拆除,扩建成一栋五层大楼。

1970年代,青岛的商务接待酒店十分匮乏,尤其是在市南区,一床难求。有关部门绞尽脑汁,挖掘潜力,连大众浴室 都利用了起来:白天供市民洗浴,晚上接待住宿。只是,住店的客人整个白天都不能回房休息,晚上几点入住、早晨几点出 门,都有严格的限制。在此窘境之下,商业部门拆除了青岛饭店东侧有着小桥流水、太湖石假山,极具特色的瀛洲旅社,建成九层大楼,并入青岛饭店,这里成为青岛当时最著名、最高档的餐饮、住宿场所。

青岛饭店的一大创举,是开了中式面食机械化生产的先河。它与青岛商业机械厂联合,研制成功了硬面火烧加工机械,从和面、发酵,到压制、烘烤,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制作的火烧造型好,口感好,百姓追捧,市场热销。一斤粮票、两毛五分钱,买一斤五个火烧。青岛人称这种硬面火烧叫“杠子头”。每天,青岛饭店在曲阜路上的销售点都是排着长队,许多人还是专门从沧口、四方一带赶来的。

2004年,在中山路改造工程中,中山路以东、浙江路以西、曲阜路以北、肥城路以南这片区域,新老房屋统一拆除,建筑了一座体量巨大的综合商业城。青岛饭店搬到了香港中路,与百年中山路就此作别。

不知从何时起,中山路成了展示青岛人激情及狂热的硕大舞台,各种集会游行、列队庆贺,都要从中山路上经过。有时,一支不知什么名目的游行队伍会忽然出现在中山路上,或从太平路一路北进,或从胶州路一路南去。

中山路上有些游行要连夜举行不许过时。1970年4月24日21点多,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刚刚 播完,接到单位通知的人们便迅速向中山路集中,浩大的游行队伍在灯光稀疏的街道上喊着口号,挥舞着小旗,逶迤向北走去。

中山路是那个时代饮食男女的首选。在这条商业街上走一走,逛一逛,购物,吃饭,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文章来源:青岛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