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受苏联邀请,率中国访问苏联,并参加苏联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一次同苏联领导人谈话中,毛主席聊起了准备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务。

赫鲁晓夫下意识地问了一句:“有人接替吗?”

“有。”毛主席十分肯定地回答道。

“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这个条件……”

毛主席的深思熟虑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规定了党的任务,并选举产生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不过在中国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上的不成熟,前后遭遇过几次失败,加上苏联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曾多次发生变动。

就是在不断的曲折中,我们探索前行,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图|遵义会议旧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地召开会议,并实际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会议。

由于时间紧迫,遵义会议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而是首先解决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中革军委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2月5日,川黔滇交界的一个村子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又讨论了分工问题。

最终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责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称总书记),毛泽东作为周恩来的助手,协助指挥军事。

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

事实上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走向成熟。

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为即将召开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打下了基础。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上选举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为了中国革命前途计,毛主席很早就开始注意有关接班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延安时期五大书记雕像

1947年3月,蒋介石派胡宗南率军进攻延安。毛主席当机立断率领党中央撤离了延安。

3月27日,中央转移到了枣林沟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今后的战略方向。

任弼时提出:

“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关乎战略全局,现在胡宗南二十几万大军在这里,太危险了,还是迁到晋西北去吧。”

任弼时的建议是,让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全部撤离陕北,以保障党中央领导人的绝对安全。也是为全国革命考虑。

可刘少奇有不同意见:

“我们丢了延安,本来就已经人心浮动,要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老百姓会以为我们甩手不管了,恐怕难以稳定人心啊。”

朱德整理了军容,盯着地图看了半晌后提出:

“从军事上看,中央留在陕北就拖住了胡宗南,可以大大减轻山东和华北战场的压力。不过,蒋介石要是知道毛主席留在陕北,一定会让胡宗南猛扑上来的。”

毛主席主动提出:

“这样吧,我跟恩来留在陕北,拖住老蒋的‘西北王’,让他不敢把胡宗南投到别的战场上去。”

图|1947年3月毛主席率党中央撤离陕北

朱德还要再争,却被毛主席打断了,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最终决定: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朱德、刘少奇、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负责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在晋西北地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事实上也可以看出,毛主席这次安排的深意。

留在陕北,就要面临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当时彭老总的西北野战军总共不过两万余人,双方军事上有巨大的差距,很有可能会遭到厄运。

毛主席一方面勇于承担责任,坚持留在陕北,而另一方面又安排好后手。

一旦遇到意外,以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为首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就可以代行中央的职责,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对刘少奇的重视

1942年3月18日,在华中工作了两年零八个月的刘少奇奉了中共中央的命令,返回延安。

根据事后统计来看,刘少奇这一次回延安,冒险穿过了敌人103道封锁线。

刘少奇回延安,是为了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事实上无论是谁,在穿越这些封锁线,跨越重重障碍时,内心不可能不焦躁。

进入鲁西敌占区后,刘少奇一行人在当地武工队队长的护送下前往下一站,由于天黑路远,加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这一行人出发居然迷路了。

负责带路的武工队队长担心刘少奇一行人的安全,气得直骂娘,他怒骂向导:“怎么搞的?这么半天还没走出去!眼看天快亮了,被敌人发现了就麻烦了!”

图|刘少奇在新四军时期

刘少奇听到有人抱怨,主动上前劝慰:

“你们不要抱怨向导同志,他负着很重的责任,找不到路,已经很着急,不要去搅乱他的信心,要让他冷静地去慢慢想办法。”

接着刘少奇又跑去安慰向导:

“不要着急,这一带地方你很熟,仔细想想,会摸清方向,会找出路来的。”

在刘少奇的安抚下,一行人很快稳定了情绪,最终在天亮前进入到抗日游击区。

据跟随刘少奇返回延安的江明回忆称:

“的确,自从和少奇同志行军以来,无论遇到了什么意外,从未见他着急过,忧愁过。……他常常教导我们:‘护送我们的同志,他们既了解情况,又和当地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决定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做出的。我们只有听从他们的安排,要我们怎样行动就怎样行动,你如果提出不同意见,或表示怀疑,那就很容易动摇他们的决心,这样反倒容易把事情办坏。如果万一他们布置有错误,那也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作为经验教训,适当地提出。’少奇同志就是这样信任和尊重同志。”

从细微的小事,也能看出刘少奇的能力。

刘少奇1920年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后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无论是从理论知识上,还是革命经历上,刘少奇都具有丰富的经验。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在这一危难关头,刘少奇出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和陈毅一起领导新四军扭转了不利的局势。

新四军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从9万人发展到了30万人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合影

毛主席很早就注意到了刘少奇,遵义会议时,刘少奇就曾站在毛主席这一边,坚持毛主席正确的主张。在毛主席心目中,刘少奇要算是一个合格的、理想的接班人。

在刘少奇返回延安途中,毛主席曾多次电示沿途党政军负责人,一定要保证刘少奇的安全。

刘少奇抵达延安后,毛主席提议刘少奇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授意刘少奇代理中央委员会主席。

对刘少奇,毛主席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毛主席考虑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1945年8月,毛主席、周恩来赴重庆谈判。

中央书记处增补了陈云、彭真为候补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彭真负责开拓东北战场,中央书记处始终维持了五人。

1956年9月13日,党的七届七中全会召开,会议讨论了十八大召开的具体事项,并着重探讨了选举问题。

还是中央各个领导同志的分工问题。

图|陈云旧照

刘少奇之前会议上曾提议,设立一位主席、四位副主席

“否则原来一个主席,一个副主席,感到孤单。”

毛主席也同意这个提议,并着重点了五个人的名字:

“ 上一次也谈过, 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另外还准备设立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名单还没有定,但总书记人选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毛主席轻松幽默地点出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

“除非一个原子弹下来,我们几个恰恰在一堆,那就要另外选举了。如果只是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那么总还有人顶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受影响,不像苏联那样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我们就是要预备那一手。同时,多几个人,工作上也有好处。设总书记完全有必要。”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毛主席展现了非常清晰的头脑并且也考虑到了将来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建议设立名誉主席一职。

“我说我们这些人(出生),包括我(1893 年)一个,总司令(1886 年)一个,少奇同志(1898 年) 半个,不包括恩来同志(1898 年)、陈云同志(1905 年)跟邓小平同志(1904 年),他们是少壮派。”

“我是准备了的,就是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请求同志们委我一个名誉主席。名誉主席是不是不干事呢?照样干事,只要能够干的都干。”

图|彭真旧照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对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把自己、刘少奇、周恩来摆在第一线,摆在第二线的是年轻的委员陈云、邓小平。

邓小平早年曾留学欧洲,有丰富的学识,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革命中,邓小平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认识,而且还是军政全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为了统管全局,11月16日,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以及地方部队。

1951年,毛主席在与一位民主人士谈话时,曾高度评价邓小平:“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1952年8月7日,党中央毛主席将邓小平从大西南调往北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

到政务院(1954年改称国务院)工作后,邓小平成为了周恩来的得力帮手。1952年8月13日,邓小平主持召开政务院第148次工作会议时,周恩来曾说:

“在我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赴苏联访问期间,由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

邓小平进京后,不仅要担任政务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总理,有时周总理不在,还要代行总理之职,就连毛主席也说:

“凡政府方面要经中央批准的事件,请小平多管一些。”

而且从年龄上来讲,邓小平无疑是很年轻的。到1956年,也不过52岁。

图|毛主席、宋庆龄、邓小平等会见苏联领导人

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主席为邓小平作了特别的介绍:

“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

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代表全党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讨论培养年轻干部

在七届七中全会上,被提议担任副主席的陈云也提出:“我当副主席不适当,可以不必加我。”

毛主席为此还在开会时特意强调:

“至于陈云同志,他也无非是说不行、不顺。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

毛主席在七届七中全会上的安排,就是把过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改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只是比原来多设了一个总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与邓小平亲切交谈

考虑到将来中央委员的规模也会扩大,毛主席认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人数也要增多,书记处也要扩大,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人,将来所有的事情都要在那里处理。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处理安排中央机构人员,一方面是为了将来年龄大了退出中央领导集体做准备。第二方面则是能更好的处理国家事务。

在后来漫长的几十年中,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培养年轻干部的问题。

1964年6月8日,毛主席在谈到年轻干部培养问题时曾强调:

“你不注意培养后代怎么行?现在,就是不让青年人上来,有些人占着位子,都是老年人。”

“总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干部配备也要有一、二、三线。不能一个人死了, 没人管事了, 要准备几线。”

1972年5月,周总理因身患膀胱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经无法事必躬亲的处理国家事务。

而毛主席这时再一次想到了邓小平。

在听取了政治局汇报后,毛主席同意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我还可以再干20年。”

图|邓小平

1973年3月29日,精神饱满的邓小平在周恩来的陪伴下,见到了久违的毛主席。

对邓小平的精神状态,毛主席很明显十分满意,对他说了一句鼓励的话:

“努力工作,保护身体。”

1975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由毛主席圈阅的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紧接着在四届人大上,邓小平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周恩来在随后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宣布:

“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

在艰难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派,毅然决然地扛起大旗,为国家的兴旺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