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花都区大军岭,一辆垃圾运输车沿着蜿蜒的公路驶入山间,很快到达了尽头的第五资源热力电厂,随后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池。“垃圾堆放发酵一段时间后,再经过多工序处理,最终产生蒸汽让发电机组发电。”工程承建方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

当前,广州提出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尤为关键。记者走访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二期工程,获悉该工程攻克诸多建设难题后,近日已并网发电,预计明年完工交付,成为广州实现“零填埋”的重要力量。

超大垃圾池刷新施工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垃圾池建设

现场,机械手伸入巨大的垃圾池,将发酵的垃圾抓入炉膛焚烧,而在操作室内,工作人员监测着处理过程的各项数据。

对于垃圾焚烧厂,垃圾池是关键大工程,而在二期项目中,这一工程尤其大。垃圾池上部结构总长为144米、宽为30米,还有着高46米、厚800毫米的超高混凝土剪力墙,并且地下结构深达11.35米,钢筋总用量超过6000吨。

如何保证工程安全、如期建成?项目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创新。比如针对超高剪力墙,采用新型模架支撑方式施工,这也一举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超高剪力墙的脚手架连墙件”。在具体建设中,还将单个垃圾池分为2个“U型”施工段,实现施工流水无缝衔接,优化项目的管理成本和投入。

同时,建立质量安全红黑榜和施工进度评比榜等,质量部牵头分享交流优秀做法,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最终,⽤100天提前封顶,这也刷新资源热力电厂垃圾池施工的新速度。“二期工程配备有2台50兆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垃圾试烧后,产生的蒸汽驱动机组正式运行。”现场负责人介绍。

垃圾池“藏”而不“漏”

一直以来,垃圾焚烧厂的渗漏问题广受关注,也关乎生态环境质量,如何让垃圾池“藏”而不“漏”?现场负责人表示,就是要给垃圾池“强筋健骨,穿上盔甲”。

项目团队与专家多次研讨,决定将垃圾池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由此避免后浇带后期施工的渗漏风险。

随后,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混凝土最优配比,并增加抗裂纤维,减少垃圾池池壁的渗漏风险,并使池壁混凝土裂缝情况远高于设计规范的标准。

但在实际中,施工缝交界处是垃圾池渗漏的最薄弱部位,一旦与垃圾接触的防腐防水材料被破坏,强腐蚀性渗沥液将直接侵入施工缝腐蚀钢筋混凝土。

垃圾防腐防渗漏

对此,项目毅然采用316L不锈钢。“虽然成本更高,但这是抵挡渗沥液的最佳材料,为了安全和环境,要提高施工标准。”项目负责人说,在池壁结构的竖向和水平施工缝均采用满焊316L不锈钢止水钢板。

另外,垃圾池内壁防水采用美国进口的5mm厚澎内传水泥基渗透结晶,与底材融为一体而形成一层结晶致密的防水层,犹如盔甲。施工中,要对混凝土基层进行2遍打磨处理,1遍高压水枪处理,确保渗透结晶能与混凝土池壁充分发生反应,而防腐则用5mm厚高耐磨环氧玻璃鳞⽚,并采用高空吊篮水平分段方式施工,提升防腐效果。

改进工艺解决130米烟囱难题

走进二期项目现场,一眼就会看到一座上百米的建筑,这是另一个大工程——烟囱,这是电厂排放的关键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0米超大尺寸景观烟囱

二期工程的烟囱工程高达130米,由于该烟囱设计理念与以往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烟囱略有不同。“相对于传统130米烟囱,工程量更大,并且受观光平台深化设计等影响,工期紧、场地小、施工难度大。”项目负责人介绍。

为避免传统滑模施工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及烟囱稳定性,项目改用翻模施工技术,采用滑架提模方式将桁架平台荷载传递到下部具有一定强度混凝土筒壁上,由此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同时,为提升筒壁施工和外观质量,外模板安装前,还在烟囱上一模顶面用特定比例水泥砂浆找平,尽可能保证筒身外观质量及混凝土的损耗。

另外,施工中还采用“无人机+塔吊球机+5G ”远程高清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无死角监控、高空与地面人员可视化沟通,确保高空作业安全。

最终,烟囱工程于去年12月13日开始首滑,有效缩短工期60余天。

小场地大吊装加速民生工程

二期项目建设内容多,场地相对狭小,大机械进场施工也是个难题。

以垃圾池为例,屋面由倒三角钢桁架组成,面积大,用钢量大。建设过程中,现场克服多工序穿插作业、吊装场地狭小等难题。

采用400吨履带吊进行钢结构吊装作业,并且吊装前运用软件模拟施工步骤,选择吊装最优工况,并合理设计2个吊装站位点。

“为尽快让民生工程落地见效,大型设备由原本的6台增加到11台,并在场地合理设置站位点。”项目负责人表示,二期项目也成为广州在建五个热力电厂项目中首个完成垃圾池屋面钢结构封闭的项目。

二期项目预计在明年交付,下阶段将进行内部装修、外立面建设等,并配合设备调试,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项目正式投产后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将达3000吨,年发电量达5.76亿度,助力广州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记者】张子俊

【通讯员】卢志杰

【作者】 张子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