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乡土故事,感受乡土力量,品味乡土温情

我叫刘裕,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到余庄村,中间也就两个月的时间,本以为走上工作岗位,不说指点江山,至少也能植树成荫吧,但这近两年时间里,我却还像个“孩子”,受到多方照顾,太多的幸运,把我裹挟在一个平稳安逸的环境里,我只是跟着他们,融入他们,跟他们一样不起眼,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很多别的村完不成的任务。

百花齐放,互相尊重相互成就,各有所得各有所乐

那是一个晚上,我第一次到余庄村,广场上坐满了人,各个角落塞满了车,原来是余庄村文艺队在排练戏曲,盛装华服、浓墨重彩,那一弦一锣倾诉悲欢离合、那一腔一势演绎柔骨衷肠。让我震撼的不只是这种自发的文艺表演有那么多观众,更有大村富村才有的格局和气度。产业发展上,桑蚕种养、艾绒加工、服装制造,各有所成;文艺娱乐上,戏曲文艺队、广场舞蹈队、散步打球者,各有所乐。余庄村两委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尊重,流转土地、技术引导、场地开放、路灯常亮,我更选择加入他们,跳绳踢毽打球,乐群众之所乐,将体育锻炼进行到底。而群众们摘桑养蚕、唱戏锻炼等各种场面,也成了余庄村的特色和成绩。

强力攻坚,实事求是全力以赴,百般疾苦归于平淡

19年9月到岗,来不及熟悉环境,脱贫攻坚任务表就填满了日程安排,不到两周,就跟着献叔、大向哥、梦帝哥把贫困户家走了个遍,也把他们的苦感受了个遍。她,一个小姑娘,未成年,还在高中读书就成了户口本上的户主;他,长不高,跟着老母亲,两个弱劳动力,相互依偎过活;他,没上过学,没文化没技术,守着薄地,孤单过活,喂几只羊还斗不过传染病;她,因老公卖血染艾,后老公病死,儿子意外去世,媳妇改嫁,小孙女成了唯一的精神羁绊……余庄村的这41户70个人,得到了全村593户1848人的同情与关照,而他们自己,也尽己所能,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去守护各自的精神羁绊。在这里,我看到了村两委的实事求是,我看到了贫困家庭的全力以赴。在之后的各种排查、贴公示牌、送慰问品、更新明白卡、送春联、餐叙、提升户容户貌等等行动中,我把学来的实事求是和全力以赴贯彻到底,得到了余庄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心向党,凝心聚力万事不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我作为选调生,被分到余庄村,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我极大的幸运!他们都比我大,叔、姨、哥、姐,都对我极其关照,毫不保留。到这没几天,村部就成了家,他们都成了亲人。村三委班子8人,是党把我们凝聚到一起,党让我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班子成员各有所长,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人尽其才,村里各项工作的完成,在全镇乃至全县都算得上先进。而我,在其中仅仅只是跟着他们,学着他们,辅助他们。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工作的最大助力,脱贫攻坚、环境攻坚、防疫抗灾,一村一小国,千根针千件事,事事能化解、件件能完成。村班子一起把真真切切的实惠都毫无保留地给了群众,自然也能得到群众不计条件的支持,村内戏曲文艺队平时自主排练,接待需要随时能上场,公益岗保洁员平日固定保洁,接待需要随时加班,群众路线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余庄人开放又包容,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像是在自己的村、自己的家,余庄人平淡而积极,他们实事求是理解政策,让我真切感受到干部群众的鱼水关系。张荣安是易迁户,入住新居后主动挂起习主席像,并贴出“感恩共产党,感谢习主席”两联。而余庄村几千平的党群服务中心,平均每天几十甚至上百人的流量,又能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是公益岗人员每周一三五自觉保洁的成果。贫困户献亭说:像俺这样没文化没技术的,身体还跟普通人不一样,干不了技术活儿,也就能搁庄稼地里施腾施腾,守着黄土地,天天满身泥,现在不用天天守着地、没农活干发呆了,村里扫扫地,没事儿寻寻山、看看河,也算给村里干活了,还小有点儿被需要的感觉,你看我种的红薯有多的、玉米有多的,也能找人送送了,过的日子不再是单门独户没人理的日子了。

(图/文 刘裕 审核 赵广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