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千万积蓄转入陌生账户为哪般?

2018年9月13日,武汉工商银行机场河支行迎来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身材瘦小,精神矍铄,身穿空军迷彩服,细看似乎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行职员照例询问老人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老人回答要办理转账,但提到转账金额时,银行工作人员却决定报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老人竟然要转账整整三百万元!看着眼前的老人,个子不高,衣衫简朴,三百万可能是他们这辈子的积蓄了。

可根据银行查证,这并不是一个亲情账户,除了亲人,还有什么能让老人们拿出全部积蓄的呢?

工作人员不敢揣测,她悄悄地打电话给行长,询问该怎么做。当时行长不在,副行长听到这个消息也大为震惊,他指示工作人员先稳住老人,再观察一下,老人是否还有他人陪同。

工作人员这才注意到,老人身后似乎还有两个年轻人,但看上去与老人也并不熟悉,这个汇款的转入账号应该是由他们提供的。

副行长明白过来,“这应该是一起诈骗,没想到他们竟然想把老人所有积蓄骗走!”由于涉及金额过大,副行长指示工作人员报警,并立刻赶去执行现场。

工作人员听从副行长指示,以转账金额过大的理由,将老人请入了会议室,留下两个年轻人在外面等待后,悄悄报了警。

副行长先赶到了银行,他和老人进行了简单的问答,只见老人对答如流,条理清晰,仿佛不像被骗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期间警察赶到了,他们一人先询问了老人的姓名籍贯,另一人则在外面审问两个年轻人,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这位老人名叫马旭,她是我国第一批女空降兵,这次来是想和老伴颜学庸一起把存款捐献给家乡,让家乡建设教育事业的。

那两个年轻人,正是马旭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经过信息核实,警察发现马旭所言非虚,银行人员也跟着松了一口气,万幸是虚惊一场。马旭接下来说的话又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员。

她告诉银行人员,她想捐的并不只是三百万,是整整一千万,只是剩下七百万需要七个月后才能取出来,所以先来转三百万。

一千万的存款,实在很难将一千万与眼前的两位老人结合在一起,他们甚至没有一双好鞋,到底是怎样存到一千万的呢?

02 空降传奇,军中居里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当时的黑龙江被笼罩在日军的阴影下。

后来,木兰县被提前解放,人民解放军的到来给马旭带来了希望。马旭决定加入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马旭年轻时

当时还处在少女时期的马旭,通过家乡人民的推举,成功入伍。作为医务兵的她,跟随部队先后经历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

一开始进入部队的她,并不知道战场的残酷,当第一个伤兵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有些局促,听着卫生员的指挥,努力配合着处理伤兵的伤口,很快第二个、第三个伤兵被陆陆续续送下来。

她开始有些慌乱,沾满鲜血的双手开始颤抖,可伤员的伤情没有给她反应的时间,她只能咬咬牙,继续处理伤口。开始缝合的时候突然恢复意识的士兵抓住了她的手恳求继续上战场。

这位战士的右臂已经皮开肉绽,鲜血顺着手臂一直向地上流淌,可他坚持自己伤情不重,希望回到战友身边继续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旭无奈地看向卫生员,卫生员告诉这位战士,现在他需要休养,如果拒绝休养,就是剥夺他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权利,那作为保护战士生命的卫生员将直接剥夺他上战场的资格。

听完这话,这位战士才悻悻然躺下,可马旭能听到这位战士的喃喃自语:“我想活下来,可我更想保护我的家园啊。”马旭心里大受震撼。

她想每一位人民解放军都是以这样的心态在战斗吧,所以她的家乡能提前解放。

马旭从此也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后来她在后勤的配合度越来越好,能精确且快速地为士兵处理伤口。

有战士将她比作南丁格尔,她说:“我只是一名人民解放军而已,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感到骄傲。”

南丁格尔

后来在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马旭多次立功受勋,这样优秀的马旭吸引了一位爱慕者,颜学庸。

当时颜学庸刚刚入伍,十七岁的他曾在卫校学习,半年后跟随部队步入朝鲜参战。

他和马旭同为卫生员,又在一个部队当中,两人都秉持着医者仁心,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当时在马旭随行的部队里,还有一名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一场战争史上火力密度最高的战役,我军英勇作战,打退了当时军事上火力最强大的国家,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黄继光那样的战士,我们才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在上甘岭战役中,当我军攻上阵地时,发现黄继光的尸体有七处重伤,腿已经断了,可为了掩护战友他依然用这样的身体奋起一跃。

堵住敌人的枪口,到底是怎样的毅力信念支撑他这样做的呢?——为人民服务,这是他们最强大的信念。

马旭在部队里学到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遵守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每个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1953年,战争结束后,马旭以优秀卫生员的名称,被保送到军医大学。

在那里,她研习医术,潜心学习,和其他大学生一样。

不同的是她比其他人都更加努力,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知识,因为她不想浪费任何学习的机会。

1961年,中国第一批空降兵成功组建,马旭作为医科骨干被安排为跳伞训练的卫生支援。颜学庸也被安排在了同一个部队。两人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在第二年便提交了结婚申请,正式结为夫妻。

也正是在1962年,马旭决定要成为空降兵的一员。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除了颜学庸,他大力支持妻子的蓝天梦,甚至为此不惜做了结扎手术,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完成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空降兵成立不久,以装备轻型化,兵员精锐化著称,长期作为后勤支援的马旭怎么会想挑战这个高难度兵种呢?

原来,马旭和颜学庸发现,当时伞兵降落时,脚踝和腰部容易受伤,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并更好地改善我国的跳伞设备,马旭希望成为一名空降兵。

可是因为空降兵的选拔要求严苛,征兵要求年龄最大只能是23周岁,并且身高要在一米五八以上。

29岁的马旭才一米五三,组织出于身体素质的考量驳回了马旭的请求。虽然马旭的请求被一次次驳回,但马旭并不灰心。

她在随行部队的过程中,观察空降兵的训练项目,并自己训练,一次达不到标准就再来十次、百次,百炼成钢,终于马旭达到了空降兵的基本要求。

上级并不知道这件事,于是马旭在不知第几次的请求中写道:

空降兵的作战中,医务人员也应具备空降兵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援部队。

如果组织上不相信我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派人检测,若我能达到空降兵水平,请不要再拒绝。

组织上被她的坚持和真诚打动,决定派当时马旭的上级去检测她是否能达到空降兵的标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马旭出色地完成了空降兵的所有训练项目,并且熟练掌握了五种机型、九种地形、全副武装等八种跳伞技能的理论知识。

马旭终于成为空降兵的一员,1962年9月,马旭正式登机跳伞,这是她决心跳伞多次演练后的第一次实操。

她跟随指令纵身一跃,天空中绽放出一朵军中绿花,此后服役期间,她总共跳伞一百四十余次,成为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

一直到马旭五十岁的时候,经过多年的跳伞经验,结合自己与老伴所学的医疗技术,他们整理并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在军内刊物上。

其中关于空降兵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的著作被编订成册,成为空降兵理论学习的必修课。

二老还发明了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为我国伞降兵更好地着陆以及在高原地区作战提供了更好的装备,马旭也因此被称为“军中居里”

二老的发明,分别在1989年和1996年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专利费和稿费让二老早已成了百万富翁,可他们却依然过着简单甚至清贫的日子,这千万善款就是从这一点一滴中汇成的。

03 神仙眷侣,守拙归田

2019年4月,马旭与颜学庸捐出剩下的700万元,完成这个心愿后,二老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千万富翁”的家,是一座砖瓦房,有年久失修的地方,两位老人有时候还亲自砌砖修补,有一处菜地,两人种菜吃菜,自给自足。

屋内的陈设非常简单,木桌、木凳、一台电视,时钟、吊灯、二老的合照,硬床板上有一床单被。

老人说这样秋天就够用了,自己还有一床棉被,可以冬天用。要说屋里最显眼的就是书柜了。

马旭说,书柜是自己花了四五百打的,这是自己在家具上用的钱最多的了。书柜里摆满了书籍,一份一份叠好的报纸,叠在一起将近五十厘米高,一摞一摞地站在书柜旁边。

好学精神,贯穿了马旭和颜学庸的一生,他们不仅在家里看书,也会坐公交去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舞蹈等课程。

如果你留心,甚至可以在马旭的鞋上看到日语单词,在颜学庸的鞋上看到英语单词。

马旭和老伴希望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虽然学校表示可以二老直接免试进入学校学习。

但马旭和颜学庸依然希望凭自己的实力考上研究生。各项理论都过关的两人只差一项外语成绩,马旭选择日语,而颜学庸选择英语。

年老后,生活依然丰富多彩的马旭,越发感到思念家乡,在和颜学庸商量后,两人决定将一千万存款全部捐献给马旭的家乡木兰县。

因为如果家乡富裕,学生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更多的知识,也会使家乡更加富裕。

为了形成良性循环,马旭联系了家乡木兰县的教育局局长季德三,准备把一千万都用来建设家乡的教育事业。

因为这个善举,马旭在2019年2月18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老人十分谦虚,她在节目中说:“我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因为我能力有限,对比那些企业家一捐就是一亿的,我的捐款其实很微不足道。”

也许与企业相比,马旭的捐款不多,但就个人而言,这是木兰县教育局历史上,收到的最多的个人捐款。

他们决定用马旭捐款的1000万元建造一个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将马旭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马旭成为“致敬方阵”的一员。老人家从接到这个邀请后就一直很兴奋,并且十分激动,感谢党给予自己这份荣耀。

2020年2月14日下午,马旭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体会木兰的年味。

已经87岁高龄的两位老人因为旅途劳顿,下飞机后穿着厚棉袄,坐在轮椅上,进入了机场,可爱的笑容洋溢在老人的脸上。

2021年,考研前夕,马旭和颜学庸仍在备考,此前他们已经参加三次考试了,虽然考研失利,可是两人依然积极备考,一有空就自学,听录音记单词。

可惜由于疫情原因,两人错过了这次报名,但马旭并不灰心,她相信活到老学到老,人的身体和大脑不能经常休息,多运转才会越来越好。

错过了报名的两人,为即将考研的学子发去祝福,祝福敢于攀登的学子考研顺利,也为家乡的人民录制了视频,鼓励家乡人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今年6月30日,由马旭捐款1000万元建造的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投入使用,艺术中心再现了二老在武汉的“家”,这个家中使用过的家具,以及收藏的书籍,都别运回了艺术中心内,力求还原。

希望二老朴素节俭,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能通过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

其实老人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亲口给学生们讲述自己当年的经历和故事,看来马奶奶还想做一名老师呢。

从马旭的身上,我们看到一名党员,在成为士兵后,尽心竭力,坚守岗位,热爱自己事业的样子。

在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致力于科研,为人民服务的样子;在生活中,节俭朴素,只为家乡的样子,多样的她,却始终有一样不变,那就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