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北宋初年的影视剧中,八贤王赵德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历经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个皇帝,与一些著名将相大臣都发生过联系。在一些影视剧中,他支持过忠良后代杨延昭告御状,他破格起用了县令出身的寇准,他给包拯的公正执法撑过腰,他不经过皇帝许可就一锏打死了贪污的御史,炙手可热的大奸臣奈何不得他,他的话却可以让皇帝俯首听命。他简直成了忠贞正直大臣们的保护伞,公理正义的化身。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历史上会真的有这样一个“贤王”,可是他在戏剧中不但存在,而且还多少令人有些敬仰。这个影视剧中的赵德芳,并不是历史上的赵德芳,但两者又不是绝无一点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的赵德芳的故事——指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与他联系的别人的故事,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虚构,但又不是没来由的。这得从北宋初年的一次宫廷事件开始说起。

宋代第一个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原则,赵匡胤死后,应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可是赵匡胤死后,却由I血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像这样违制的事在封建社会并不是个别的,但差不多每次发生这样的事,往往有宫廷政变为背景。这次是否属于宫廷政变,史无明确记载,不过还是有人怀疑是赵光义夺位,因此出现了“烛影斧声”的传闻,这件事早已被认为是“千古之谜”。

京剧《烛影计》就是以这个传说为依据编写的。剧中记赵光义代兄为帝后,赵匡胤贺后以丈夫死因不明,令儿子德昭去质问光义,光义要斩德昭,德昭偾而撞死。贺后携幼子德芳上殿,痛骂光义,将其比之为古之赵高、曹操,光义被迫谢罪,赐贺后以尚方宝剑,并封德芳为八贤王。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贺后骂殿这件事。赵匡胤的妻子中确实有个贺氏,赵德昭就是她生的。可是她还没有来得及当皇后,在赵匡胤当皇帝的前两年(958年)就已经死了,是后来追封为皇后,她又哪里见到过赵光义当皇帝。至于德芳,在她死去的第二年才出生,她也连见都没有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死时在场的是朱皇后,朱后当时曾指使王继恩去召赵德芳。可是王继恩并没有去找德芳,而是径奔赵光义府第,他建议赵光义当机立断自取帝位,否则夜长梦多,将落到别人手里。于是赵光义随王继思一同来到停放赵匡胤遗体的寝殿。宋后一看来的不是德芳而是光义,便一切都明白了,不得不对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光义的回答是“共保富贵,勿忧也。”看来赵光义自知理亏,才作了这个共保富费的允诺,这大约就是影视剧中八贤王手中特权的来源与依据。

事实上德昭等确实被给予以很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如德昭被任命为京兆尹时,官职虽低于宰相,可是朝会时的班位却在宰相之上。不过,终究因为在赵宋皇族中发生过达次变易宗法的事,赵光义这一支对赵匡胤那一支始终存有戒心,德昭就是因此丧命的。那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出征幽州,军中夜间发生惊扰,一时找不到皇帝去向,于是有人打算要立德昭为帝,德昭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可是太宗却大为恼火。班师后,德昭向太宗建议按功行赏,太宗怒气冲冲地对他说:“等你自己当皇帝时,再赏也不晚。’’德昭回去后便自刎而死。不过,戏剧中却把德昭自杀的时间地点给移到骂殿时去了。到宋神宗时,为了缓和赵宋皇族内部这个矛盾,还曾又一次下诏优待赵匡胤的支属。

赵德芳(959―981年)是赵匡胤的第四子,太宗即位后,他历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年仅二十三岁就死去了。死后先后追封为岐王、楚王、秦王。他死那一年(981年),杨业还没有战死(986年战死),又何来帮助杨延昭告御状;当时寇准刚中进士,他也不可能有机会见到;至于包拯,那时还没有出生(999年生)。赵德芳与这些人没有关系,他更没有经历过真宗、仁宗朝。八贤王赵德芳的故事,大约在元代就已出现,孤本元明杂剧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明代小说《北宋志传》称之为“八王”,《烛影计》中始称之为“八贤王”。

赵德芳在历史上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那么为什么要在艺术形象中塑造一个这样的赵德芳呢?

这主要是因为古典艺术家们,在文艺作品中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时,想找到一个凌驾于最高统治权力之上的权力。小小老百姓的不平可以让清官去解决,如果忠良被陷,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皇帝也不公正,那怎么办呢?不必怕,这里还有个“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八贤王,还有徐彦昭等许多人。人民把保护忠良惩治奸党的权力赋予他们,只不过是一种愿望和幻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影视剧中出现八贤王金锏打死贪官酷吏,把昏君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看上去确实大快人心,十分惬意,可是如果仔细回味一番,那个金锏并不是代表百姓的权利,其实仍然是古代专制权力的象征。皇帝则是这个权力的最高代表,八贤王也管不了。尽管古代出现过个别的“贤王”、“良相”,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却没有一种制度能保证权力永远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不能指望一条金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八贤王的精神没有什么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