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三年利率更高,而且可以提前支取,靠档计息”……

大家是否都在以前听到过银行员工这样的营销话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在靠档计息存款产品没有清理之前,绝大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都是可以支持靠档计息的,就算储户存期三年,提前支取,银行也不会算作活期利息。

但是现在不同往日了,银行存款期限不再是越长越好,从“两大现象”就可看出:

1、现象一:定期存款利率定价模式发生变化。

2021年6月21日,央行提出要优化存款利率的自律机制,以后存款产品的利率定价方式将从原来的“基准利率乘倍数”变为“基准利率加基点”,举个例子,以前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可以上浮40%左右,高达3.9875%,但是这次变革之后,三年期大额存单(国有银行)只能到3.35%,削了不少。

反之,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反而上升,由2.1%升至2.25%。由此可见,定期存款并非时间越长越划算。

2、现象二:大额存单可转让功能成为“网红”。

如今,大额存单不仅成为了储户定期存款的首选,而且越来越多银行正在大力推广可转让的大额存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循环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A在2020年买入了某银行的大额存单,期限是三年,但是在2021年A需要用钱,于是可以在该银行的线上转让系统提交转让申请,银行会找合适的“买家”来买A的大额存单,至于“买家”的价格,一方面是由买家来出价,另一方面也和A接受程度有关系,而银行只是作为一个“撮合者”。

可转让大额存单的出现不仅说明银行越来越“聪明”,而且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银行跟进、推广、创新

那么透过以上两大现象,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是什么呢?是银行在割储户的“韭菜”呢,还是储户这么多年来的靠档计息存款“侵害”到了银行的盈利目的呢?

实际上,银行这次针对定期存款的利率变革还是由监管部门主导的,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并没有如此大的“权利”改变一个市场的“游戏规则”,而是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鼓励银行降低存款端利率水平。

一方面,只有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水平,贷款端的借款人才会真正受益。银行是经营资金的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差价”来赚取盈利,所以要想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存款付息成本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以及文旅产业的复苏都需要资金支持,金融的力量绝对少不了。所以为了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壮大国内消费市场,银行只有降低利率,才是市场主体希望看到的。

因此,存款定价机制发生变革也就可以理解了。

总之,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今非昔比”,许多长期(3年、5年)的定期存款实际上还没有1年期划算,大家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不妨多问,多算,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