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届中山肺癌论坛将带来哪些“中山特色”?

2021年10月8日-10日,第七届中山肺癌论坛在上海顺利召开,在此期间“医学界肿瘤频道“设立名医功夫茶特别现场,特邀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新教授就有关肠道菌群与肺癌免疫治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享。

扫码查看现场视频

扎扎实实的科研成果分享,

探索未知

“既往中山肺癌论坛分享的相关主题包括EGFR突变丰度与疗效的关系、肿瘤异质性与肺癌治疗的关系以及对支气管镜和基因检测高准确性的探讨。

研究从未止步,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肺癌免疫治疗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少医生对它尚缺乏系统认识,我们团队与消化科正开展联合研究。本次论坛对相关科研精华作集中分享与讨论。”提及本次论坛议题分享初衷时,张新教授如此谈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患者的认可是最大的动力

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临床实践。

今年2月,Science发布了一项Ⅰ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粪便菌群移植(FMT)可改善黑色素瘤患者对PD-1单抗的耐药。

同样发布于Science上的另一项研究显示FMT联合PD-1单抗治疗可使PD-1单抗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获益。这些科研结果令人惊艳,为后续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指引。

“2015年首次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的疗效;2018年临床研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开始前30天内使用抗生素,显著缩短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另有多项重磅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高的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效果更理想。

受到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相关研究与报道的启发,我们团队与消化内科团队决定开展相应的Ⅰ期研究。

研究开展初期更多聚焦于安全性与初步疗效。不同于既往其他研究,我们团队与消化内科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发力点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方向。”张新教授谈到了两个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张新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开展的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存在一些特别之处,张新教授分享道:“研究的进行需顺应大趋势,临床肺癌患者一线治疗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故这项研究设计将此情况纳入考虑,顺应了联合治疗的大趋势。

另外,既往相关研究纳入的患者具选择性,可能是对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群体。

本次进行的这项研究则将健康人群作为探索点。我们通过在校大学生的全面体检,提取健康的肠道菌群。起初比较担心临床患者对FMT这一治疗方式接受度不高,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患者对该疗法表示接受与认可。这也给了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更多开展后续研究更多动力与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影响深远

肠道菌群在人体大量存在,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疾病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关系。既往研究发现,老年痴呆、小儿多动症等疾病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联。

张新教授分析了肺癌及其他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存在关联的缘由:“这其中的关联性不为人所知,势必会引起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肺癌与肠道菌群似乎很难关联到一起,但近些年免疫治疗呈井喷式发展,大量肺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副反应,甚至逆转耐药都有密切关系。”

在研究肺癌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联之路上,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研究包含一项动物研究,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应用抗菌素使动物体内肠道菌群清空,后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出乎意料的是,实验动物几乎完全耐药。科研人员遂开始分析既往相关临床研究,以判断抗菌素的使用是否影响肺癌免疫治疗疗效。

“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2018年一项极具颠覆性的研究结论出现了,即免疫治疗前30天之内,应用抗菌素的患者或出现免疫治疗作用下降。”张新教授表示。

2018年陆续发表多项关于肺癌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研究。其中一项实验予动物接种有益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动物免疫治疗疗效更佳。将其他个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受体的方式亦称之为FMT。这一实验也在很大程度印证了肠道菌群在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甚至干预的价值。

多项研究均发布于顶级医学期刊,Nature系列期刊曾发表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双免疫联合疗法不良反应高的患者体内发现了特定的肠道菌群,这意味着,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操纵肠道微生物菌群来治疗免疫联合疗法毒性,同时保持对联合治疗的超强反应。

冠中山知名,走中山之路

今年已是第七届中山肺癌论坛,未来的中山肺癌论坛将有一番怎样的新光景?张新教授谈道:“每届论坛均致力于新研究、新成果与新思想的传播、分享与碰撞。既冠名中山肺癌论坛,便要融合中山特色,分享中山经验。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液体活检方面开展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基础,尤其是肺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标本量不够时,可进行循环肿瘤DNA(ctDNA)液体活检。然而,液体活检在晚期肺癌领域的瓶颈也显而易见,即敏感性偏低。既往我们进行了相应改良,例如通过试剂盒的改良来提高血液检测效率,以增加检测阳性率。”

针对气管镜不容易达到的小病灶,张新教授表达了个人的观点与期盼:“除获取活检组织,可考虑应用冲洗液,后续进行一系列甲基化和驱动基因的检测,作为鉴别诊断、个体化标志物的补充。希望这种新型液体活检也可为没有组织病理确诊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专家简介

张新教授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 肺部肿瘤与呼吸介入科主任

  •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

  •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 上海市抗癌协会呼吸肿瘤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医药》杂志编委

  • 从事呼吸及肺癌诊疗工作29年,先后从事的研究工作有肺癌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靶向与化疗的联合应用、肺癌液体活检、磁导航引导肺活检等,作为分中心PI参加多项国际临床试验。参编《实用内科学》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大力

报道 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新

责任编辑:Sweet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