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用时间酿酒

封面图:Mayte Alvarado

插图:marc.majewsk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了一份关于就业的调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问题,是针对00后大学生对进入职场后预期薪资的采访。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调查结果显示:

六成,准确说是67.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也就是说,每3个大学生里面有2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年入百万。

看到这份调查结果,一边感慨这些小年轻们的自信,觉得他们是还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一边又心疼自己,还不如这些小年轻们敢想,被生活蹂躏得没了闯劲儿。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来吐槽这些小年轻们Too young Too simple。

而是想跟大家聊聊自信这件事,聊聊我们该如何合理地对未来抱有幻想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

因为无论是太自信还是不自信都是对事实的误判,会严重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决策。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甚至将太自信称为“所有心理偏差之母”。

因为心态有问题了,一切决定都会受到影响。

对过度自信的人而言,虽然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有勇气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当这份勇气和能力不匹配,和现实情况不相符时,盲目的自信不过是鲁莽罢了。

除此之外,太自信的人也会习惯性地低估任务的困难,忽视目标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虽然凭借着过度自信能够快速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但等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到来时,因为没有事先的心理准备,便会磨掉他们出发的勇气。

相反,对于不够自信的人来说,虽然他们更容易看到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

但也因此缺乏行动的勇气,一步步把自己变成温水里的青蛙,错过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无论是太自信还是不自信,我们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自信水平,努力做到和现实情况的匹配。

不同于大学生们的过度自信,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严重缺乏自信的人。

所以一直以来,如何提高自信一直是我思考的方向,也有意识地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最近读的《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作者唐·摩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副院长,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自信、谈判与决策的领域。

但老实说,我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却很失望,并不是说书籍本身不好,而是和我的预期不符合。

整本书其实更适合那些觉得自己毕业10年后可以年入百万的大学生们看。

因为这本书原名叫《Perfectly Confident:How to Calibrate Your Decisions Wisely》,是教人不要太自信的。

而关于不自信的人该如何提高自信的篇幅还不到10%,所以我第一遍看完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就随手扔一边了。

但因为有整理的习惯,前几天准备把笔记同步到电子文档时突然发现,其实书中的方法是通用的,并不只是针对太自信的人。

因为无论你是过度自信还是不自信,本质上都是认知偏差在捣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什么是认知偏差?

专业的定义是这样的,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简单说就是你脑子里想的跟事实本身是不符合的,两者之间的偏差会严重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摩尔就写《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书,

详细介绍了衡量自信的3个标准以及调整自信程度的7个方法。

首先,自信到底是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人们通常会把自信跟性格特征划上等号。

但作者摩尔却认为,

自信并不是一种性格特征,也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它只是一种综合考虑主观信念和客观现实的评估参数。

千万别小看这个定义,因为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丢掉所谓性格先天论,

不可改变的思维桎梏,将感性的认识变成理性的分析,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训练找到适度的自信。

至于什么是适度的自信?

就是建立在推理和实证基础上的不偏不倚,不过分自嗨,也不妄自菲薄。

其次,衡量自信的标准有哪些?

在书中,摩尔给了3个维度,分别是评估、定位、确信度。

评估:对自己的优秀程度、成功的可能性、完成任务的速度等方面进行的量化评估。 定位:同他人比较之后给自己的定位。 确信度:对自己信念准确性的认定,也就是说,你有多么确定自己是对的。

评估,我的理解就是向内看,对自身的综合能力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而定位,则是向外看的过程。

定位并不是找到自己人生的某个方向,而是通过跟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通过向内看,你觉得自己能力怎么也够不着,但如果再向外看,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完不成时,就不要过度自责,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同理,当如果一件事你觉得自己轻松就能拿下时,也要向外看看是不是其它人也能轻松搞定,如果是的话,就不要过度自嗨。

最终,通过以上3个维度的分析,当你发现自己太自信时,就要根据事实降低自己的自信水平,反之则要提高自信的水平。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该如何校准自信的程度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尊重事实。

但具体该怎样做才能尊重事实呢?

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比如科学预测、预期价值计算、事后检验分析法、事前检验分析法、回溯预测、枚举法等等。

篇幅原因,我在这里分享4个简单易上手的观念和方法。

第一:尊重概率,尊重客观规律。

1979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提出的主观概率加权函数,就清楚地解释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标准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人们脑子里认为的概率和事实本身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从图片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客观概率极低的事情,因为主观权重的影响,人们总是高估其可能发生的概率。

比如为什么有人会热衷买彩票?

本质上就是主观权重的影响,让人高估其发生的概率,甚至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幻想着天上掉馅饼。

又或是对恶性事件的过度反应,比如空难这件事,虽然很恐怖,但种种数据表明,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然而因为主观权重的影响,不少人还是会对坐飞机有恐惧感,被大脑里的概率控制。

而对于那些发生概率极高的事件,却总是忽视不见,认识不到它的危害,比如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熬夜的潜在危险等等。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尽可能把感性的认识变成理性的分析,努力将大脑里的概率与事实本身的概率同步起来。

第二:学会跟自己抬杠。

这个方法被决策研究者们看作是最简单,且最全能的认知偏差消除策略。

当然了,抬杠这个说法是我自己瞎起的,其专业的名词是“考虑对立面”。

小标题所说的抬杠并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杠精,而是要学会合理的质疑。

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一旦接受了某种观点,就会利用一切手段来支持和验证这个观点。

但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甚至是危险的,当我们一味地沉浸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时,就很容易忽视那些潜在的威胁。

所以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时,不妨有意识地跟自己抬抬杠,试着从相反的方向强迫自己进行多维的思考。

当然,除了自己跟自己抬杠,也可以多参考参考朋友的意见,就一件事听听他人的想法,从而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启多元思考。

第三:事后检验&事前分析法。

事后检验法,通过对某件事的复盘,找到当初自己思考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

比如很多人做计划,总是习惯性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麻烦就容易乱了手脚,甚至自暴自弃放弃计划。

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预期,下一次制定计划时,尊重事实,不要把计划写得满满当当,主动地留出一些空白时间。

而事前分析法则是强调事情发生前,尽可能多维度地思考,不要等到事情结束后才想起来分析。

因为整本书的核心受众主要针对的是太自信的人,所以为了降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程度,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前分析法——灾难准备。

也就是防御性的悲观主义, 通过幻想自己搞砸一件事的可怕,从而逼迫自己认真思考,避免盲目乐观带来的伤害。

第四:警惕不自信的流沙陷阱。

灾难准备主要是提醒那些太自信的人不要过度自信。

而对于不自信的人来说,则可以尝试通过一定限度内的积极视觉化,通过对成功的幻想来增加行动的勇气,帮助自己迈出第一步。

与此同时,对不自信的人而言还要警惕自己陷入不自信的流沙陷阱, 正如摩尔所说:

“打着自我克制的旗号放弃那些辉煌的可能性并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悲剧。”

和过度自信一样不可取的是,不懂得肯定自己。

写在最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地择中而行,避免走向两极的任意一端。

亚里士多德也曾在其著作中分享过“黄金中间道路”的说法。

通读整本《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所提倡的中间道路原则,

其实无论是自信,还是不自信,都是人生路上的两条岔路。

想要更好地决策未来,就需要把自己拉回到中间道路上,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偏不倚,既不过度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条中间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以上,共勉。

不定时赠书活动

抽 两名小伙伴

一人送一本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老规矩, 点亮“在看”

截止本周日晚八点

一本送给 评论区留言第1的小伙伴~

一本送给评论 最实用的小伙伴~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新书《反本能2:如何对抗人性弱点》已上架销售。公众号:用时间酿酒。微博@用时间酿酒 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