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那是中华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王朝。隋唐的根基来自北周,北周的根基来自北魏。所以你说北魏重要不重要?

可问题是,北魏自身的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皇权更迭的问题上,基本上没有让人省心的时候,这是咋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道武帝拓跋珪,被自己的太子给剁了。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之君,原来他是跟着后燕慕容垂混的。慕容垂作为拓跋珪的舅爷爷,给了拓跋珪不少支持,让他逐渐恢复了代国昔日的气势。

结果拓跋珪做大以后,公然和后燕翻脸。这可把慕容垂给气坏了,当时慕容垂年纪大了就让自己的儿子慕容宝带兵出征,结果在参陂之战中,拓跋珪把慕容宝揍了一顿,坑杀后燕4万降卒。

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70岁的慕容垂勃然大怒,亲自出征,可惜没多久便病死了。拓跋珪躲过一劫,这才逐渐壮大北魏,成为了北方强国。

可是拓跋珪到了三十多岁,就喜欢嗑药。每次嗑药结束,这脑子就不太好使,常常疑神疑鬼,一言不合就要杀个大臣祭天。

这可把大臣们给吓傻了,甚至有卷铺开跑路的。光杀大臣还不够,有一天拓跋珪发现自己的妃子贺夫人犯了点错,索性就准备处死他。

贺夫人连忙偷偷联系上了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希望他来救自己。这下拓跋珪玩大发了,拓跋绍是个愣头青,得知老妈出事了,二话不说就冲入皇宫解救,顺便宰了自己的老爹拓跋珪。可怜拓跋珪被杀时才不过39岁而已。

拓跋珪一死,北魏皇位就空缺下来了,开国之君就被刺身亡,还是自己的儿子干的,这还真是没见过。拓跋绍弑君以后,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继位,结果被哥哥拓跋嗣带兵诛杀。因此拓跋嗣这才继承了大位,史称明元帝。

二、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所杀。

拓跋嗣继位以后,励精图治,拓展地盘,陆续从南朝夺取了青州、兖州、豫州、司州等地,甚至拿下了北方重镇虎牢关,堪称一代雄主。

可惜拓跋嗣32岁,就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他的儿子拓跋焘年仅15岁,便登上了帝王宝座,他便是北魏赫赫有名的太武帝。

太武帝拓跋焘实在是太猛了,刚登基就遇上了柔然南下的麻烦,他果断亲自带兵抵挡,因而小小年纪,便掌握了军政大权。

稍微年长一点以后,拓跋焘开启了自己一统大北方之路,他先后攻灭了赫连家族的大夏、慕容家族的北燕,沮渠家族的北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还曾经两次抵挡住了刘宋王朝的北伐,尤其是在第二次刘义隆北伐的时候,太武帝拓跋焘带兵将其击溃,饮马长江。要不是军中出现了瘟疫,早就南下灭了刘宋了。

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按道理会有很不错的结局,可惜这位老兄过了40岁以后,也开始昏庸了起来。

他的脾气相当差,跟他爷爷拓跋珪一样,一言不合就要杀个大臣祭天。结果导致北魏政局动荡,人人自危。尤其是太子拓跋晃和拓跋焘的政见完全不同,再加上宦官宗爱不断在说拓跋晃的坏话,直接导致拓跋焘逼死了自己的太子拓跋晃。

这下好了,拓跋焘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他终于开始感到后悔。可不等他后悔,他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宗爱,居然担心拓跋焘对自己下手,提前动手宰了拓跋焘。拓跋焘去世时,年仅4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拓跋焘死后,北魏动荡了好一阵子。

早年拓跋焘害死了自己的太子拓跋晃,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就常常把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带在身边,当成接班人培养,称之为世嫡皇孙。

宗爱诛杀拓跋焘以后,大臣们连忙组织在一起开会,商量着该由谁来继承大统。他们分成了两大派:

  1. 第一部分人以尚书左仆射兰延为首,他们支持拓跋焘的儿子拓跋翰继位。理由是皇孙拓跋濬年幼,不适合主政。
  2. 第二部分人以侍中薛提为首,他们支持皇孙拓跋濬继位。理由是皇孙拓跋濬没有过错,不应该失去继承权。

正当两帮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宗爱却瑟瑟发抖起来。因为不管是拓跋翰还是拓跋濬继位,自己都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宗爱开始谋立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南安王拓跋余,并且以皇太后的名义,将拓跋翰、兰延、薛提等人骗入宫中,全部诛杀。

自此北魏皇位落在了拓跋余手里,而权力则落在了宦官宗爱手里。由于宗爱有拥立之功,被拓跋余册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等职务,甚至封为冯翊王。

由于宗爱的势力越来越大,拓跋余也深感不安,因此想要找个机会除掉宗爱。这事儿被宗爱知道后,人家可没有拖延症,二话不说就把拓跋余提前给宰了。杀皇帝,对宗爱来说,那都是家常便饭了。

好在这个时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立刻把皇太孙拓跋濬立为皇帝,这才稳住了局面。拓跋濬继位以后,果断诛杀了宗爱,为自己的爷爷、父亲和叔叔们报仇雪恨了。

四、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冯太后执掌权柄。

拓跋濬灭了宗爱以后,北魏的乱局稍微告一段落。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拓跋濬年仅13年岁而已,压根就不能自主执政。

等到他稍微年长一些以后,意识到北魏当年战乱太多,应该休养生息了,因此北魏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可拓跋濬命不长,26岁就去世了,没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拓跋濬去世以后,他那个年幼的长子拓跋弘继位,年仅13岁。又是一个孩子,北魏真够倒霉的,全都是少年天子,自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欺负。

这回欺负拓跋弘的可不是权臣,而是他的嫡母冯太后。北魏有一种传统,那就是子贵母死。也就是说,儿子被立为太子,那么做母亲的就要自尽,以防止吕后乱政的局面,因此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就这被赐死了。

但是身为皇后,嫡母是不需要这么做的。因此拓跋濬的皇后冯氏,顺理成章成为了架空拓跋弘的关键人物。

冯太后的出身也不简单,她的爷爷就是北燕皇帝冯弘,所以说她怎么说也算是个郡主。本来拓跋弘生下了太子拓跋宏以后,冯太后也不打算管理朝政了,安心在后宫弄孙为乐。

可拓跋弘却非要干涉冯太后的私生活,贬谪了一批冯太后的面首。这还得了?敢动老娘的男人?于是冯太后和拓跋弘之间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以至于拓跋弘开始厌倦朝政,专心研究佛道学说,结果把自己给陷进去了。拓跋弘打算传位给叔叔拓跋子推,冯太后带着一帮人表示反对。无奈之下,18岁的拓跋弘只好传位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

此后拓跋宏手里还有一些权力,依旧干涉朝政。可冯太后却不太愿意再让他出现了,因此没多久,拓跋弘就被冯太后幽禁,随即意外去世了,年仅2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孝文帝元宏,一个改变北魏历史的男人。

如果说前面的北魏皇帝,都在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元宏可就是动真格的了。过去北魏皇权更迭,基本上都是宗室、宫廷内部进行的。可元宏却偏偏要对整个北魏下手。

元宏是冯太后养大的,所以冯太后前期执政期间,元宏是没有权力的。等到冯太后去世以后,24岁的元宏正式亲政。

这位老兄可太会玩了,他立志于汉化改革。为了迁都到更靠近中原的洛阳,甚至撒了个谎,扬言要南征。吓得大臣们连连答应就在洛阳建都好了,何必南征呢!

刚才不是拓跋宏吗?咋变成元宏了呢?这也是他的改革成果之一。为了汉化改革彻底,元宏从北魏皇族自己人下手,把拓跋这个姓氏改成了元姓,从此北魏皇族都改姓了元。

同时他也鼓励鲜卑各大贵族更改自己的姓氏为汉姓,用汉语取代鲜卑语,参考南朝的法令来治理北方。为了改革,元宏不惜打压鲜卑贵族,甚至处死了自己的太子元恂。

这可真是个猛人啊,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北魏的汉化程度十分明显。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因为鲜卑贵族们都很不服气,这就是北魏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元宏自己33岁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一个改革还没彻底的北魏给自己的儿子元恪,可见北魏的未来会怎样。

结局:北魏的崩盘,源于改革过于仓促。

元恪虽然也支持老爹的想法,但是能力有限,无法调和旧贵族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北魏国力开始衰败。

  1. 33岁的元恪去世以后,北魏再次出现了大混乱。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被立为皇帝,他的母亲胡太后执政。由于胡太后的胡作非为,甚至毒杀元诩,导致尔朱荣入京稳定局面,北魏彻底迎来败亡结局。
  2. 胡太后毒杀元诩后,把元诩的女儿元姑娘冒充为皇子,立她为帝,结果事情败露。不得已只好改立元钊为帝。可惜尔朱荣掌权后,元钊又被他给宰了。
  3. 此后尔朱荣立拓跋弘的孙子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趁机灭了尔朱荣,结果他本人又被尔朱兆给宰了。此后的元恭、元晔、元朗、元修都是权臣高欢手里的傀儡,其中元晔、元朗被高欢所杀,元子攸被宇文泰所杀。

北魏的皇权更迭过于混乱,得以善终的皇帝实属少数。先后死于非命的就有拓跋珪、拓跋焘、拓跋余、拓跋弘、元诩、元钊、元恭、元晔、元朗、元修,这还是在北方统一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情况,绝对不正常。

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得出,鲜卑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麻烦,这才是北魏皇权更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太武帝灭佛,而他的子孙后代却信佛。比如说太武帝前期重用崔浩这样的中原士族,后期又把这帮人给灭族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元宏在改革的时候,脚步快了点。他什么都想要一步到位,鲜卑贵族们压根就吃不消,矛盾自然也就彰显出来了。再加上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的接班人接力,直接导致汉化改革进入了尴尬局面。

参考资料:《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