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这段颁奖词的主人公杜富国以排雷闻名,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称,深受平民百姓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排雷英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英雄人物涌入大众视野,其中就包括一位坚持排雷17年的农民大叔——王开学。

战争创伤,命运转折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短短一个月内,我国军队就成功取得了胜利,大大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

可迅速恢复平静的边境地区看似“和平”,实则人心惶惶。

原来,这场战争发生在云南文山地带,周边村民经常被战火误伤。

两方军队撤离后,越军又在大山里留下了大批的地雷,它们的存在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噩梦,整个村子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常发生误踩地雷而丧命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有4名村民在炮火中身亡,10多人被炮弹、地雷炸伤。

而在战后距今的十几年中,又有2名村民触雷身亡,33人不同程度伤残,其中9人不得不依靠假肢生活。

战争爆发的那一年,王开学只有十岁,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成长。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上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告知他的父亲误踩了地雷。

刚听闻消息的王开学半信半疑,却没有放慢回家的脚步,飞快地跑回了家。

而眼前的一幕令他至今难忘:父亲平躺在床上,浑身是血,衣服全被炸没了。

这是八里河村第一位因触雷身亡的村民,渐渐的,此类事件越发频繁,惨状无一不令人触目惊心——村民陈正方曾三次触雷,被夺去右小腿;同样悲惨的还有王清明,右腿装上了假肢,还失去了左眼……

事发突然,父亲的意外丧命无疑给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很快,母亲改嫁他人,一个完整的家庭就这样分崩离析。

无奈之下,年仅十岁的王开学只能带着弟弟王开富跟随叔叔一家生活,可祸不单行,地雷很快再次摧残了他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8月,王开学和叔叔去山里放牛,回家的途中,叔叔去附近的果树摘果,一不小心踩中了地雷,只听轰地一声,叔侄二人皆被地雷波及。

幸运的是王开学站得比较远,待他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己身上裸露的皮肤冒出星星点点的血迹,而叔叔的左腿严重受伤

王开学顾不上内心惊骇,立即背起叔叔下山,向公路边的部队卫生所奔去。

可地雷威力过大,叔叔最终只捡回一条性命,左小腿却没有保住。

两次亲历地雷爆炸事件,王开学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习排雷,排尽山上所有的地雷,不再让它们夺去无辜的生命。

辍学研究,初次排雷

1989年,王开学的婶婶仗着兄弟俩无依无靠,抢了他们家原本的地。

老实沉默的王开学没有反抗,而是独自悄悄地在山上找到了一片尚未开荒的新地。

而这片无人问津的土地布满了地雷,难以种植农作。

王开学便灵机一动,打算借此学习排雷方法。

于是,他选择了辍学,开始整日研究排雷技巧,尝试着查找关于地雷的详细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一本当年布雷时留下的“说明书”,上面记录了地雷的型号、生产批次、有效期限等等。

虽然这本书早已字迹模糊,却丝毫不影响他努力汲取知识。

机缘巧合之下,他还认识了一些有排雷经验的村民,请教到不少排雷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探索,王开学渐渐累积了些经验。

他经常跑上山,蹲在裸露在外的地雷旁边,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形状,脑海中不断确定着受压点、起爆点的位置,往往一看就是几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走前还不忘捡各种地雷的碎片,带回家进行分类处置与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地雷内部构造的相关原理。

2004年,王开学抱着随时牺牲的决心,第一次亲自动手排雷,拆了一颗58式反步兵地雷,里面足足有200克TNT炸药,威力巨大,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成功拆解一次后,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渐渐,他的名声越来越响,村里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最初时,王开学总是提心吊胆,每当妻子问他去哪,他只敢说去山上种地,努力隐瞒自己涉身排雷的事情。

直到成功开出了好几亩田地,他才告诉妻子真相。

扎根雷区,日夜伴雷

第一次排雷后的十几年里,王开学几乎整日与地雷“打交道”。

他的排雷技巧越发娴熟,周边方圆几里的雷区都有他的身影,各地区的情况他也了然于胸:附近一带埋着越式、苏式、美式松发雷、防坦克雷、防步兵雷、绊发雷等几十种地雷,埋雷密度最大的地方,甚至达到了在50平米的土地上,就有200枚地雷的惊人程度。

王开学深知地雷有效期之长之久,必须尽快拆解这漫山遍野的地雷,以清除危及村民生命安全的最大隐患。

他在雷区深处搭起一座小屋,毅然扎根在最危险的地方,整日与雷“相伴”,一坚持就是17年。

自学成才的王开学有一套独特的排雷方法:

第一步是除草。

目的是让地雷上的荒草腐化烂掉,以充分地暴露出地雷所在的具体位置。

第二步是探雷。

用镰刀轻轻刨开泥土,观察不同地雷的内部结构和受压方向,获取足够充分的信息后,才能真正开始拆解地雷。

最后,他为确保开辟的田地绝对安全,往往将每寸翻过五六遍,翻动的土层平均深度超过三十厘米,才彻底结束排雷。

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在早晨和晚上进行排雷,因为此时段的泥土足够湿润,方便人为操作。

上下午的温度一般较高,太阳照射下泥土水分蒸发快,容易产生扬尘,阻挡人的视线。

同时,操作者的心理状况也十分重要,若他感到心情不好或注意力不够集中,那么当天是断然不会排雷的。

此外,野生动物也是一个干扰因素。

每次排雷前,王开学都会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

若发现附近有鸟、蛇之类的动物出没,他就会暂时放弃手上的工作,将动物引出危险范围后,才回去继续操作。

经过17年的努力,王开学成功排雷上万颗,几乎从未失手过。

曾经危机遍地的“地雷村”,在他的奉献下已经多出了225亩良田。

村民们十分感激,每每提起王开学的名字,总会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就看他挖出来的那几千颗雷,那真是英雄!”

雷区消殆,重见光明

2015年12月1日,有记者前往王开学的家中采访。

途经村中小路,记者发现如今的“地雷村”早已不同于35年前的萧条景象,乡间小路阡陌交错,家家户户鸡犬相闻,别有一番桃花源之韵味。

见记者来访,45岁的王开学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喝茶。

交谈之间,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独特烟袋,袋上黑色的数字编码清晰可见:“年轻时亲手做的,用的是40火箭弹的外包装壳,结实很,30多年了还像新的一样。”

谈及当初学习排雷的过程,王开学说道:“要说老师,地雷就是老师,全靠经验积累。这附近山上的地雷有好多种,研究每种地雷都要经过重复‘观察摸索’的过程。会了一种,再看其他的就快了很多。”

记者跟随王开学来到曾经的雷区,经过多年的开垦,这片山坡上的田地不断向东西两侧和南侧的中越边境延伸,如今已先后种起了玉米、菠萝、咖啡等作物。

王开学欣慰地说道:“不期待马上看到效益,只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干净的土地。”

2017年11月27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再次展开,澎湃新闻记者跟随扫雷部队再次来到王开学家中。

相比其他村民,王开学的房子显得陈旧、简陋,但他多年来专心排雷,毫不在意吃穿用度的水平高低。

他的家中摆放着各种地雷壳,像战利品一样精心收藏。

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枚是绊雷,俗称菠萝雷,壳面为菱形,两头穿线布设在灌木丛,一旦碰到铁丝线就爆炸,基本无生还可能;这枚是防步兵地雷,埋设在地面……”

每每谈起地雷相关的话题,王开学总是格外精神。

在王开学的带领下,很多村民都想学习排雷,可这是一个极为危险、漫长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经验积攒,根本不可能轻易成功。

曾经和王开学相识的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队长龙泉分析说:“放眼国际范围,麻栗坡中越边境的扫雷作业都是最危险、最复杂的,王开学排雷确实有经验,但也不排除运气成分。他敢于排雷的精神值得肯定,但风险太大,不值得提倡。”

因此,2017年11月国家派出专业扫雷战队来到麻栗坡进行第三次大面积扫雷。

可由于雷区形势太过复杂,无法使用先进设备,唯一的方式只有危险性极高的人工排雷。

地处热带雨林气候,高温灼灼,扫雷战士们需要身穿20多斤防护服,在陡峭的山坡辛苦搜排。

2018年10月,杜富国战士为保护战友,在麻栗坡县排雷时,不幸被一颗加重手榴弹炸伤,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当时距彻底扫清广西边境的雷场仅有一个月……

如今,除了山里的地雷、路边的石碑,和个别村民保留下的火箭弹外包装,战争的元素在这里已不多见。

村长王开富说,八里河村目前有耕地、集体林地共2000亩,村里因触雷致残的33名残疾人,每年都能享受政府下发的三种补贴

排雷英雄王开学经常到麻栗坡县党校、公安局等部门讲课,参与制定党校的教学方案等。

看到曾经千疮百孔的家乡如今一片祥和,他的心里很高兴:“我的后代再也不用深受地雷的威胁,他们能吃饱穿暖,平平安安的长大就是我唯一的心愿。”

2019年11月,《我们在行动》节目组来到了麻栗坡县,公益大使走访了王开学家。

进入屋内只见其妻子与孩子。

妻子说:“开学出去排雷了,如今他一个星期都会去排一两次雷。”

众人在交流时,王开学从外面排雷回来,提及地雷他仍心有余悸。

“地雷太可怕了,炸伤了许多村民。现在好了,党委政府帮我们清除了,我们可以安心地生产生活,有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相信后面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

政府比较关心我们的边民,所以我们更有信心在边境上生活,我的家乡就在这,我的根就在这。”

“不敢收徒弟,这种技术也不敢去教别人,包括我的儿子,我小孩都不敢去教他,只要我们去饱受这种痛就可以了。”

2020年2月18日,《我们在行动》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些排雷英雄们。

年幼遭遇变故,扛起排雷重任,十多年如一日,维护一方安宁。

农民王开学用一生的时间默默守护“地雷村”的和平,这样的英雄人物值得成为每个人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