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父母都不能认识到自己孩子与生俱来的不同气质,就更不要期待别人发现他的潜能了。孩子能走多远、能站多高,都要看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要想了解孩子,就先要了解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根据活跃水平将婴儿的气质分成了九个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书荃教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大量本土化的研究后,经过修订,最终确定了适合评估中国儿童气质的九种类型。经过与王老师的深入讨论,我也再次确定了使用这套气质分型模型为大家讲解顺性教育。这九种气质类型能够更全面、客观和科学地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读懂孩子,从而迅速对号入座、因材施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个气质维度

#01

活动水平

活动水平,又被称为“活动量”。

活动水平高(即活动量大)的孩子乐于蹦跳,仰卧时双脚不停地踢动,穿衣吃饭速度快,坐在小凳上扭来扭去,一天到晚动个不停,一刻也不得闲。

活动水平低(即活动量小)的孩子往往喜欢做平静的活动和游戏,乖乖地等着大人穿衣服,静静地坐着吃饭,很少手舞足蹈、又蹦又跳。

#02

生理规律

生理规律性强的孩子每天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感到饥饿、想睡觉,睡眠时间的长短也有规律,甚至烦躁哭闹的时刻都很有规律。

生理规律性弱的孩子则刚好相反,对于以上活动,他们皆不固定,父母需要去猜测或试探他们什么时候饿了、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分心

分心,即注意力是否容易转移。

容易分心的孩子在哭闹时,如果给予其新刺激就能很容易转移注意力而得到安抚,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不易分心的孩子更为专注,一旦哭起来就不易停,无法用其他的人和事安抚他。稍大之后,较强的专注力可以帮助其专心学习,但同时也会因过于投入正在进行的事情而忽略周围环境的变化。

#04

趋避性

趋避性,即初始反应

初始反应积极的孩子在遇到生人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时,总能主动接触,而不是回避躲在一边;对于从未尝过的新鲜食物,他们可能会乐于主动尝试;对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并融入其中。

初始反应消极的孩子在面对新事物、生人、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害羞、内向,或者拒绝接受新事物;对于从未尝过的新鲜食物,他们可能会摆弄再三但并不想去尝一尝;对生活中的新情况表现为退缩避让。

#05

适应性

适应性,即婴儿的初始反应向积极方向转化的难易程度。初始反应积极的孩子适应性较强。

初始反应消极的孩子适应性较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坚持性

坚持性,即专注力的持久性。

易坚持的孩子能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毫不理睬周围的干扰和阻碍;即使分心,也只是匆匆抬头望一眼,然后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

易放弃的孩子注意范围小,对做不到的事情不会继续尝试。

#07

反应强度

高反应强度的孩子喜欢大声哭、笑,嗓门很大,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不合心意时就会大哭大闹,长大也多斤斤计较。

低反应强度的孩子往往是温和平静的,较少流露感情和使用身体动作,不合心意时,也不会表现得很明显。

#08

敏感性

高敏感性的孩子能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往往能发现哪个家庭成员换了发型。随着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高敏感性的孩子对别人的声调、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会产生反应,甚至连走路被别的小朋友超过也可能会很计较。

低敏感性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没多少感觉,也没那么在乎,别人对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无关紧要。

#09

心境

心境,即弥散性的情绪体验。有积极心境的孩子经常是高兴的、微笑的、友善的。

有消极心境的孩子经常不高兴,好哭泣、好挑剔、好抱怨,对别人怀疑心重,不那么友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理解气质维度

如何理解气质维度呢?看下面的例子就不难理解了。

案例

几个孩子一起做游戏,有些孩子一直在动,连说话时都在动;有些孩子一直在听,安静少语。这就是活动水平的差异。

玩的时候,有些孩子被别的小朋友碰了一下就会一直哭;有些孩子则在哭两下后又像之前那样玩了起来。这就是分心程度的差异。

玩的过程中,新来了一个小朋友想加入其中,有些孩子很欢迎;有些孩子则不希望有新人。这就是趋避性的差异。

新人加入后,有些孩子很快就和这个孩子玩得很开心;有些孩子则迟迟不愿和这个新朋友玩。这就是适应性的差异。

玩抓人的游戏,有些孩子虽然总抓不到人但还是高兴地跑着叫着;有些孩子如果第一次抓不到人就不想再玩了。这就是坚持性的差异。

如果不想玩了,有些孩子就会抱怨游戏规则不好,哭着说大家欺负他;有些孩子则会去一边玩自己的了。这就是反应强度的差异。

如果这时大家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想玩就算了”,有些孩子就会很受伤,觉得大家看不起他、针对他,就会哭得更伤心;有些孩子则会觉得,本来我也不想玩,你怎么说我都无所谓。这就是敏感性的差异。

到了回家吃饭的时间,有些孩子家长一叫就跟着走了;

有些孩子则无论家长怎么叫都不走。这就是生理规律的差异。

游戏结束后回到家里,有些孩子说笑如常,不再想刚才游戏中的不愉快;有些孩子则会一直想着不高兴的经历,久久都不能释怀,以后再看到那些小朋友就会躲着走。这就是心境的差异。

其实,无论孩子多大,你都能从这九个气质维度去理解他。

乍看上去,用九个气质维度来评估孩子的确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人的发展本身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气质作为其中最稳定的基础存在,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差异性,还能引导我们建构因材施教、顺性教育的理念。

由于我这些年一直在从事儿童心理教育工作,因此我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正确看待并接纳每个孩子的特点。这种尊重、理解和接纳对于帮助孩子学习和获得幸福至关重要。

孩子一步入小学,就进入了标准化的学习状态,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教育硬件越来越好,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统一。教育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是,要求孩子“不能这样做”,而不是“你可以怎样做”。孩子成了流水线上的螺钉、螺母,父母也觉得大家都一样才好、才对。若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就开始焦虑、发愁,所以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刺激老父亲、老母亲脆弱的心。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这是规律,不能违背。如果教育把孩子变成了就像从整容医院出来的——极漂亮、极精致、极帅气,但就不是他们自己,那么这样的生活是孩子想要的吗?是父母们孕育生命的初心吗?

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身上发生的不愿意上学、不想写作业、校园欺凌、师生矛盾,都是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网络成瘾、交友不慎、不务正业、偷懒耍滑、撒谎狡辩、没有责任心、不懂感恩。

然而,父母可曾想过,作为关系和环境产物的个体,孩子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性格都深深地被打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烙印。他们本身蕴藏的潜能和灵性,早已被贴上了“不合要求”“叛逆”“有问题”“不正常”的标签,就像被封印了似的,他们怎能活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如果连父母都不能认识到自己孩子与生俱来的不同气质,就更不要期待别人发现他的潜能了。孩子能走多远、能站多高,都要看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面对环境的压力,父母常常感觉很无奈、有心无力。老师要求的不能不做,群里家长的“奋进”格外刺眼,“不争气”的孩子天天在眼前乱晃,小心谨慎又战战兢兢,原本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家里的氛围变得很紧张,仿佛一点就爆。

作为一名“海淀妈妈”,我每天都深刻地感受着、经历着、体验着“豪华版”的“焦虑套装”。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有两点建议:

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给孩子留有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 给孩子内置两套系统,一套系统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另一套系统帮助他们适应社会。

尊重孩子的气质类型,激活他们的潜能,有助于建构第一套系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从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则有助于建构第二套系统。

——文章节选自罗静新作《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