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07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信,写信的人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二战时那个罗斯福总统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是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侄子)

在信中,罗斯福向袁世凯请求帮助,请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一位中国女人创办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研究,以实现她救死扶伤,改变中国落后医疗面貌的理想。

这个中国女人是谁?她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够惊动美国总统,亲自给清朝权臣袁世凯写信寻求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的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奥多·罗斯福

“被迫”留学,立志从医

金韵梅原名金雅妹,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一个耶稣教会家庭,她的父亲金定元是当地耶稣教会的一名牧师。在耶稣教会工作期间,金定元认识了美国传教士麦嘉缔博士。与其他西方人不同,麦嘉缔博士为人和善,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上帮助金定元一家,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金韵梅原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在她2岁那年,不幸突然降临了。她的父母因为瘟疫相继病逝,年幼的金韵梅一下子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人人自顾不暇,亲朋好友也无力去抚养金韵梅,只能任由她自生自灭。

关键时刻,父亲的好友麦嘉缔博士收留金韵梅做了义女,并安排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过了几年后,麦嘉缔博士被清政府委任为外交顾问,跟随使团一起出使日本,作为他的义女,金韵梅只能“被迫”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读书期间,金韵梅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她头脑聪明,勤奋好学,成绩在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为了开拓视野,增强与人的交流能力,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日语和英语,很多日本老师和学生都对她钦佩有加。

1881年,15岁的金韵梅初中毕业,年事已高的麦嘉缔博士决定退休回国,带她前往美国接受更好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嘉缔夫妇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美国为其修改法律

按照麦嘉缔博士的想法,是想让金韵梅在美国学习经济学或者是教育学,因为当时清政府在经济、教育方面都非常落后,将来要想发展强大,肯定需要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人才。金韵梅如果在美国学有所成,回到国内的话一定可以受到重用,干出一番事业。

可平时乖巧听话的金韵梅这次竟然拒绝了麦嘉缔博士的提议,执意要学习医术。因为她的父母年纪轻轻就都死于瘟疫,让金韵梅从小就下定决心学习医术,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回国后帮助改变国内落后的医疗条件,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救助。

金韵梅的话让麦嘉缔博士很感动,便尊重了她的选择,帮她报考了纽约女子医科大学。19世纪末,美国社会对华人很歧视,为此还颁布了《排华法案》,作为纽约女子医科大学中第一名中国学生,金韵梅遭到了很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年轻的金韵梅没有被击倒,在困境中,她愈发坚强,明白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为华人和祖国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为此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如此的努力不仅换来了优异的成绩,还有每年的奖学金。

4年之后,金韵梅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女子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并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等荣誉医学博士(MD)学位。

从大学毕业后,金韵梅开始进入纽约的医院实习,在工作期间,她仍不忘学习和研究医学知识,先后在美国多家权威医学周刊上发表了论文,例如在《医学周刊》上发表的学术报告《显微照相技术的研究》,在美国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逐渐有了一些声望。

虽然人在美国,但金韵梅从没忘记过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在歧视华人严重的美国,她仍保留着用筷子、穿旗袍等习惯,甚至在毕业典礼等一些公众场合,她也穿旗袍出席。

由于她在医学界的贡献,以及她强硬的态度,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废除了《排华法案》中,“不准华人在美国穿华人服饰”的法规。

放弃高薪待遇,回国报效国家

1888年,自认为学有所成的金韵梅决定回国报效国家,得知消息后,养父麦嘉缔博士对她进行了百般阻拦,劝说她只有24岁,如果继续留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不可限量。而大洋彼岸的清政府大厦将倾,现在回去就是自毁前途。

金韵梅很感谢麦嘉缔博士的养育之恩,但她从没有忘记自己学习的初衷,那就是将来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救治更多的病人。

美国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得知她要回国的消息后,纷纷找上门来,开出高额的薪资和优厚的待遇,只希望她能留下了工作,可这些都阻挡不了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的金韵梅。

1888年,金韵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但她的行医之旅并不像想象般的那样顺利。在封建的旧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根本没人相信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够看病,加上开西医诊所和西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让金韵梅心力憔悴,不久就病倒了,最后不得不前往日本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本期间,金韵梅开设了诊所,一边为人看病,一边继续从事医学研究。为将来回国能够更好的推广现代医学,她还在日本开办了培训班,积极教授美国先进的医学知识,以及一些关于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这些都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1905年,金韵梅再次回到中国,在回国前,她接到了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信,在信中罗斯福邀请她前往美国定居,虽然因为《排华法案》的原因,她不能成为美国公民,但罗斯福可以保证她能一直在美国居住和生活。

最终金韵梅拒绝了罗斯福的邀请,再次回到了祖国。1907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听闻了金韵梅的事迹,便邀请她前往天津的北洋女医院(局)担任院长。(北洋女医院是1902年袁世凯创办的一所现代化女子医院。)

在担任院长之后,金韵梅将一切精力都用在了医院上,她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和善,久而久之很多人慕名前来找她看病,一些濒临死亡的人,在金韵梅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北洋女医院也成为了国内的名牌医院。

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

可仅在医院里当医生,并不是金韵梅的最终理想,她要的是提高全国的医疗水平,让所有人生病都能接受良好的治疗。可不管她如何努力工作,扩大医院的规模,都远远不够,特别是当时中国的女医生特别少,女子生病后因为男女有别,大部分人都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导致丧命。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她决定要开办一所学校,专门培养女医生和女护士。可在封建的旧社会,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立刻遭到了各级政府的反对,为了筹集资金和建设学堂,金韵梅只能多方求助,这才有了文中开头所讲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给袁世凯写信求援的事情。

1908年,袁世凯奉命前往北京出任军机大臣,在上任之前,他特意找来时任长芦盐运使的表弟张镇芳(张伯驹之父),交给他2万两白银,让他协助金韵梅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并由金韵梅出任堂长兼总教习,这就是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

学堂开办后,她亲自设计课程,聘请名医教授,为了引进西方先进的护理技术,她还特意聘请了英国女医生卫淑贞到学堂担任教习。

在招生方面,她一改传统学堂只招收富贵人家孩子的陋习,主动招收品行优良,吃苦耐劳的穷人家的孩子。这些人在学堂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后,就会被分到各个医院工作,使得这些医院的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而这一切,都是金韵梅努力换来的成果。

可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由他支持的北洋女医院和女医学堂都相继关门,心灰意冷的金韵梅只能再次返回美国。

再次回到美国,她俨然成了“中国大使”,媒体纷纷涌上门采访,各地的机构经常邀请她去演讲。面对好奇的美国媒体和公众,她很乐于宣传关于中国所有好的一面,希望能够引起国际社会上更多人对中国的关注。

在西方人眼里,金韵梅是一个学识深厚,谈吐得当的东方淑女。例如《纽约时报》就在报道中称:“她从不穿西式服装,总是身着鲜艳的中式丝绸长袍,发鬓上插一朵鲜花,可以讲中、英、日、法四种语言。”

晚年,金韵梅再次回到祖国,在北京定居。可能由于自己是孤儿的原因,此时的她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到孤儿院做义工,去照顾那些像她一样自幼失去父母孤儿,还经常为孤儿院筹集善款,以帮助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1934年,金韵梅因肺炎在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0岁。在去世之前,她将最后的财产,一栋价值15000元的房产和6000元现金,都捐给了燕京大学,而家中的150余卷外文书籍捐给了天津木斋中学。

结束语: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一生追求的却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如果报效国家,造福于国民,她值得后人尊敬和铭记。

在美国、日本,她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她去世之时,《纽约时报》在讣告中称赞她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可在奉献了毕生心血的祖国,她的事迹却鲜有人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一丝微弱的力量,让一位“爱国者”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和铭记。

参考文献:《浙江通史》、《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