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本号是全网唯一使用手绘简图手法来描写战争的公众号,各手绘图都由作者本人原创,其目的是为了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理解文章内容。让常年不读书的人也能读一遍理解,为此手绘简图不经作者同意绝对不得盗用。

典朗位于越南孟康县新马街东北,距国境线0.6公里。该地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山高岭峻,陡崖较多,高差达1000余米。以斋河为界,以东为越方。斋河宽40余米,水深1-2.5米,水流湍急。侦察发现,越军常派小股兵力从典朗东南小路经1号界碑渗入我境进行侦察袭忧。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进一步查明该地区敌兵力部署、阵地编成和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决心在1号界碑地区寻找战机,捕捉俘虏。 (见下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1985年6月9日,根据掌握的情况,我 第七侦察大队二中队 研究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使用中队长马振祥研制的“鬼子懵”(用黑色火药制成的烟火发射器)在典朗东南地区设伏,力争打无声战斗。中队编为4个组: (各组拟定配置位置见下图2)

(1) 分队长项旭平带侦察员9人,携带各装备组成 捕俘组 ,配置在典朗东侧400米处的必经小路设伏,捕捉俘虏。

(2) 副队长张海利、军医刘英杰等5人,携带各装备组成 救护组 ,配置在1号界碑东南侧,随时准备前出,抢救伤俘、伤员。

(3) 参谋朱海平带11人。携带各装备组成 接应组 ,配置在岩龙山东南950米处,随时准备支援、接应捕俘组的行动。

(4) 队长马振祥、副教导员曹志振等6人,携带各装备组成 指挥、掩护组 ,配置在1号界碑北侧,指挥和掩护侦察群的行动。

(图2)

时间来到6月27日20时30分,中队从田湾出发,按接应组、指挥掩护组、捕俘组、救护组的顺序,沿凉水井西侧、岩龙山渗透,于24时0分进至1号界碑。在此,中队长召集各组长、捕俘人员现地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及协同动作,副教导员进行了简短动员。28日1时30分,指挥、掩护组进入预定位置,掩护捕俘组等渡河。1时45分捕俘组副组长等2人拉着绳子首先渡过斋河进行了搜索,无异常情况,发出了渡河信号。2时10分,出境人员抓着绳子顺利渡过斋河。尔后,交替掩护,沿边民走过的小路绕过雷区,4时35分到达各自位置。因地势较低不便观察,捕俘组组长当机立断,将伏击区向北移动100米,并对周围进行了搜索,明确了每个捕俘手的位置。为避免留下痕迹,战士赤脚设置好“鬼子懵”。组长逐人检查隐蔽程度,并扶起被踩倒茅草,确认万无一失后,才进入指挥位置。5时0分全部潜伏完毕。 (见下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28日6时30分,指挥组发现从山崖口小路下来1人,穿便服未带枪,及时通报捕俘组并令隐蔽待机。后经过仔细观察,判断是越民,即放过。7时50分、8时25分,又从该小路下来两批共12人,确认是种地的越民,又将其放过。9时25分,一妇女带小孩,过伏击区并逗留10余分钟,捕俘组沉着冷静继续隐蔽。10时10分,从小路上下来2名越军,1人戴单军帽、穿便服,1人戴盔式军帽、穿军用衬衣,两人均携带冲锋枪,前一名边走边搜索观察。指挥组及时通报捕俘组,并令做好战斗准备。

当前一名越军距伏击警戒位置5米远时,停留观察约3分钟,将子弹上膛,手握板机,端枪搜索前进,后一名挎枪跟近。10时20分,敌进入我伏击圈,当前一名敌人行至第三名捕俘手时,队长令“执行03号方案”(只抓不打)。捕俘组长发出捕俘信号,捕俘手按下“鬼子懵”闸刀开关,火光一闪,浓烟腾起,将前一名越军击中。此刻捕俘手跃出,“由后抱膝”抱住敌人。敌惊慌失措欲扣板机,另一捕俘手扑上去,抓住敌枪管向左上猛推,8发子弹从两名捕俘手头顶飞过,敌拼命挣扎,又1名捕俘手也猛扑过来,3名捕俘手和敌人一起滚下山坡,按住敌头部,抓住敌人左、右臂,夺下敌枪,对敌腰部连击三下,将敌制服。后一名越军在“鬼子懵”发射后,拔腿回逃,边跑边开保险。另一名捕俘手扑向敌人,右手抓住敌枪护木,左手打掉敌开保险卡的手,将敌按倒,敌仍企图打开保险卡,他立即用脚踩住保险卡。此时另一名捕俘手扑上来将敌贯耳锁喉,夺下敌枪。敌人反抗,他用微声冲锋枪在敌头部连击数下,接着在另2名同志协同下将敌制服。从发出信号至搜身上铐、再到撤离伏击区仅用了3分钟。捕俘信号发出后,接应组、救护组即前出接应。捕俘组按照分工,6人押俘回撤,4人消除痕迹、断后掩护。敌顽抗不走,即用越语对他们说:“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敌见反抗无用,便停止挣扎。10时35分,救护组与捕俘组会合,协助捕俘组押带俘虏。11时0分撤至我境。17时30分,顺利回到田湾。29日1时25分返回驻地。 (见下图4)

(图4)

(来源于静静的诉说历史)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

进入红豆老山书城自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