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车流不息,桥下转换顺畅。日前,国道G105线南段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过境车辆与镇域车辆的分流,高速公路与国道之间的交通转换更加高效。

这是G105线中山沙朗至古鹤段改建工程(简称“G105南段改建工程”)近期迎来的又一重要进展。按照规划,该工程年内将完成全线10座跨线桥的建设,目前,其中7座跨线桥已经建成通车,剩下的3座跨线桥施工也已经接近尾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30日,国道G105线南段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正式建成通车。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纵贯中山南北的G105国道,是中山境内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干线公路,曾经带动了中山专业镇经济的繁荣。数十年间,历经部分线路调整和多次改建,G105中山段承担内联中山南北、外接广佛珠的重要交通功能始终未减。2019年下半年,随着G105南段改建工程的启动,这条南北大动脉迎来再次蝶变的契机。随着立交化改造的推进,沿线“肠梗阻”将得到进一步疏通,大动脉正在重新涌动活力。

跨四镇街打通十段“梗阻”

9月30日下午6点30分,毗邻广珠西线板芙出入口,国道G105线上又一座崭新的跨线桥--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正式通车。

以往早晚车流高峰期,国道上过境车辆与上下国道的分流车辆需要在这个路口一起等红绿灯,如今这里的交通景象已经大不相同,过境车辆越过地面道路的红绿灯从跨线桥上直接通行,地面交通压力也同时得到分解,上下两层交通并行不悖,交通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8月23日,国道G105线南段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施工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得益于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的建成通车,经G105国道在此上高速的车辆,也比以往节省了不少时间。

国道G105线南段改建工程项目,起于沙朗立交,终于三乡镇古鹤村与珠海交界处,全长约32km,途径西区、沙溪、南区、板芙及三乡5个镇街。项目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兼顾城市快速路功能,全线由双向6车道改造为双向8车道,同时将在今年内完成10座跨线桥的建设目标。

在G105南段沿线,板芙是新建跨线桥最多的镇,共规划新建中环路跨线桥、迎宾大道跨线桥、板芙大道跨线桥、工业大道跨线桥以及广珠西跨线桥5座跨线桥。目前,除工业大道跨线桥的建设仍在紧张收尾中,其余4座均已建成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105国道板芙大道跨线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G105国道板芙迎宾大道跨线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三乡镇辖区内,也规划了兴塘立交跨线桥、金谷大道跨线桥、三乡花坛跨线桥、古鹤花坛跨线桥共计4座跨线桥。

三乡镇花坛路口,是经G105国道从中山城区前往三乡镇的必经之地,周边社区人口密集,公共服务机构繁多,是G105南段沿线中车流量最大、交通最繁忙的路段之一。三乡花坛跨线桥,同时横跨三乡花坛路口和南龙路两个路口,全长1032米,成为G105南段改建工程项目中最长的一座跨线桥。

8月23日,G105国道三乡花坛跨线桥施工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时至金秋10月,位于这里的三乡花坛跨线桥建设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中铁十五局G105国道沙朗至古鹤段改建工程项目经理丁岩松介绍,目前,三乡花坛跨线桥全线梁板架设已经全部完成,现浇箱梁的工程量也已经过半,桥面系施工也正在紧张进行中。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85%,预计年底前将可按时建成通车。届时,过境三乡的车辆可以经由这座跨线桥快速前往珠海、澳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3日,G105国道三乡花坛跨线桥施工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曾伟战表示,国道G105线南段改建工程中,在沿线5个镇街规划新建10座跨线桥,主要就是在国道的主线上最大程度消除红绿灯,打通以往交通中存在已久的“梗阻”,为国道交通提速。

产业通道越走越宽

每天早上,装载生产原材料的货车驶入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的厂区大门,与此同时,装满货物的货车也陆续驶出,将数十吨重的成品油墨从这里运往周边的珠三角城市。

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坐落在板芙镇顺景工业区,主营生产凹版油墨、平版胶印油墨、丝印油墨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稳居国内油墨行业龙头地位。该公司毗邻广珠西线板芙出入口与G105国道的交会路口,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加,G105国道的交通效率也开始打折扣,企业赖以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随之弱化。

“G105国道两侧本身工业区较为密集,企业的分布相对集中。国道红绿灯多、车多、路口多,这就导致早晚高峰期经常堵车,这无形之中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物资和人员流通的效率。”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志云介绍,公司员工主要分布在中山、珠海两市,公司生产原材料以及产品目前也主要通过珠三角城市向全国各地集散,因此,广珠西线高速和G105国道,就成为员工通勤和物资产品物流的重要通道。但交通减速导致“进得慢、出得慢”,为企业发展埋下隐忧。

广珠西线板芙出入口与G105国道的交会路口,是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日常人流、物流的必经之地。全新的跨线桥建成通车,对这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利好。无论是在该路口上桥通过G105国道前往广州、佛山、珠海等城市,还是在此处转接广珠西线高速公路,都比以往高效便捷不少。

G105国道中环路跨线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8月23日,国道G105线南段广珠西(板芙出入口)跨线桥施工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路活起来了,企业才能活起来。”板芙镇经济发展和科技统计局局长陈果夫表示,优质高效的交通环境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经济高质量崛起的重要保障。G105国道是中山境内建成最早的纵贯南北的经济大通道,数十年来,这条大动脉对板芙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目前,板芙镇是市级产业平台--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所在地,同时是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中山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这里快速起步发展。G105南段改建项目在板芙境内新建5座跨线桥,这必将为板芙交通建设大幅提速,强化板芙与中山各镇街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为产业经济发展打造宽阔的新通道,助力板芙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快速迈进。

位于板芙镇的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放眼更加广阔的空间,G105南段改建项目也正在为沿线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乡镇工商联(商会)秘书长郑倩娜表示,G105国道南线改建工程的实施,推动包括三乡在内的沿线各镇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了一轮新的提升,车多路窄、经常拥堵的镇域交通“痛点”将得到大大缓解,为市民生活、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交通环境,也为镇域产业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老干线,新快线!

G105国道,起于北京市,终点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全程2717千米,经过广东等8个省级行政区。在这条国家级南北主干道上,中山城区至珠海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余年前的岐关公路。

旧时的中山(香山)交通十分闭塞,民国初期,广东民办公路之风兴起,1927年,郑芷湘等人发起开筑岐关公路。岐关公路分为东西两线,分别蜿蜒在五桂山两侧,其中,西线从萧家村经三乡、板芙至石岐,于1936年竣工通车。1981年4月,这条西线道路被列为国道,成为G105国道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山岐关东路。中山市档案馆藏图。

此后的数十年间,G105中山段部分路段历经多次线路调整和改建,线路得到持续优化,有力地满足了中山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带动了沿线镇街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山传统专业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据统计,至2011年前后,G105国道沿线镇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已占全市总量的30%左右。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设施已显陈旧、规格相对滞后的G105国道,转而成为制约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2011年,G105国道西区沙朗至东凤细滘大桥段全路口立交化改造项目(简称“G105国道北段改建工程”)启动建设,至2014年10月30日全线改建工程完工。

北段改建,形成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沿线路面拓宽的同时,各路口立交化改造使得过境车辆可以越过地面红绿灯,实现无障碍通行,交通效率大大提升。

2019年下半年,G105国道南段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该项目除全线由双向6车道改造为双向8车道,还同时新建沙朗立交跨线桥、中环路跨线桥、迎宾大道跨线桥、板芙大道跨线桥、工业大道跨线桥、广珠西跨线桥、兴塘立交跨线桥、金谷大道跨线桥、三乡花坛跨线桥、古鹤花坛跨线桥10座跨线桥。

2021年4月15日,国道G105沙朗立交桥正式通车。.JPG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目前,其中6座跨线桥均已建成通车,板芙镇境内的工业大道跨线桥和三乡镇境内的古鹤花坛跨线桥、兴塘立交跨线桥、三乡花坛跨线桥仍在紧张施工中。工业大道跨线桥正在进行护栏施工,计划11月15日前完成通车;古鹤花坛跨线桥正在进行护栏施工,计划10月31日前完工通车;三乡花坛跨线桥正在进行引道施工,计划11月30日完工通车;兴塘跨线桥正在进行挡墙施工,计划12月31日前完工通车。

G105国道三乡金谷大道跨线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曾伟战表示,G105国道经过中山众多工业重镇,发挥过非常重要的经济大通道作用。即便时至今日,纵贯中山南北部的干线通道已经不止G105国道一条,但是这条老国道,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G105国道中山段北段日均车流量早已超过十万辆次,南段日均车流量也已接近十万辆次。

北段、南段改建工程的相继实施,对这条老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全面挖潜,大大推动了G105国道中山段的快速化进程。这条老国道,正在快速蝶变,成为中山的干线公路网中一条重要的新快线,支撑中山镇域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除署名外)

【作者】 何伟楠;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