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起事件的报道时,报道的视角主要是从转学学生的家长视角报道的,对于事件始末的说法也都是家长的“一面之词”。

所以当时看的时候我就习惯性地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事儿远没有报道中那么简单。

因为如果只是几个家长希望这个孩子转学那么可能是这几个家长的问题,但几乎是全班家长都如此的话,我很难相信这位转学家长或者其孩子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之前我就见过3起类似的家长联名要求某个孩子转学(班)的事件。

且在那3起事件中可以说是全班家长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伤害”孩子的选择。

这3起类似事件中有1起就发生在我朋友孩子班,有1起是我亲眼所见。

而且如果我也是这两个班的家长,我也会参与到“联名”中去,你确实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我也有权利要求我孩子最起码要有一个安全的受教育环境,如果学校给不了,我为什么不能主动争取呢?

后续这起事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主要就是写了该家长如何如何。

矛头、矛盾基本上都集中在家长身上。

说实话到了这个时候我反而是真的长舒了一口气——万幸,矛盾本身跟孩子没太有关系,不是孩子表现得太糟糕而家长又过于“护犊子”才导致的(上面说的3起都是这种情况),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了大人身上。

既然是大人的问题,那么无论是看待还是评价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对此我认为:

1、孩子的妈妈主张自己的教育理念没问题。

她是有这个权利的。

2、孩子妈妈主张自己教育理念时应注意不要“绑架”其他孩子同学和同学的家长。

教育理念这个东西无所谓对错,很多时候我们谈教育理念的时候都不应该割裂出来单独看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能力实施而硬要按照这个理念去实施,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你可以提要求、谈观点,但不能因为你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就要求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陪着你一起如何如何。

3、家委会组织的联名签字这事儿矛头都指向了“家委会”。

需要搞清楚家委会在其中到底是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班级大多数家长意愿的集中体现,还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又或者是来自学校或者老师的引导?除非是“顺应民意”的情况,否则家委会所扮演的角色是有问题的。

4、转学后是不是问题就不存在了?

我觉得问题还是会存在的,而且无论是对留下的还是转走的人来说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受到影响最大的很可能是转走的学生和孩子转入的那个班级的老师、学生家长。

因为换成是我,如果我知道班上转来的学生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在没了解之前,仅凭主观判断,我是一定也会担心这样的家长到来会给孩子的班级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说不定最后也可能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5、我觉得孩子转学是对的。

很多人也包括孩子的妈妈说这样做对孩子会如何如何,我觉得这就好比两口子都已经到了“离婚”的地步,然后继续拿孩子来说事儿是一样的,“感情”都已经破裂的情况下,本身就难以避免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除非你能做到单纯就是两口子感情破裂但却都能够做到不影响到孩子。

很显然,这孩子不转学或者其他37名孩子不转学,在双方都早已经“撕破脸”且已经不断在伤害孩子们的情况下,“离”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最终这件事情的结果是37名家长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这位家长也找到了满足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我是根据传闻判断的,因为传闻说是这所学校是他们“随便挑”之后的选择),你看这不是很好吗?

尽管过程不是“和平分手”,但在“感情”已经破裂的前提下,且分开之后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也就没啥好遗憾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有句话说得挺对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放在“1”上是适用的,但放在“37”上也未必不是,纵然我们相信这37个家庭中有人是“随大流”有人是担心自己不签字孩子会受排挤,但真的没有就是忍无可忍的情况吗?

所以过程是残酷了点,但结果终究还是“好”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