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军党来说“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这句话并不陌生,在二战海战武器除了口径愈演愈烈的舰炮以外,还有新生的鱼雷。这种最早诞生在1886年的武器迅速被各海军重视和发展,并在之后迅速发展出了水面舰艇、潜艇、飞机三个发展平台。如果从火力投送角度来讲,相比舰炮只能在一个平面攻击,鱼雷攻击就可以做到水面、水下、空中三位一体打击,这些优势可以弥补鱼雷射程以及精度不及舰炮的问题。不过对于舰炮来说鱼雷的破坏机制又是如何的呢?它与舰炮穿甲破坏原理有什么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和镇楼
只要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船只,都是靠本事的浮力漂浮在海面上,如果说船只浮力丧失了,那军舰就会沉没。那么如何让军舰丧失浮力呢,在以往舰炮就是要依靠大量的炮弹进行高强度的持续性打击,要么通过火炮洗甲板让军舰水线上层着火,丧失修复能力,。但随着厚重装甲的出现高爆弹洗甲板击沉军舰的事情越来越难。以甲午海战为例,当时的定远舰遭到日军编队集火,但由于日军的高爆弹无法击穿厚重的装甲,所以军舰依然可以保持航行能力直至返厂修复。所以面对厚重的装甲,各国海军都研发出了可以击穿装甲的大口径穿甲弹,而其破坏原理就是通过击穿装甲进入军舰的动力系统或弹药系统进行破坏,使其无法返航或直接殉爆。

塞德利茨被命中22枚穿甲弹但依然存活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鱼雷是直接破坏军舰水线以下部位,一旦水线下部位遭到破坏,军舰就会大量进水,从而破坏军舰的储备浮力直至其侧翻沉没。所以防御穿甲弹,军舰是依靠堆装甲来保护军舰的动力系统、指挥系统和弹药系统,虽然厚重的装甲对鱼雷的防护也有效,但是如果整艘军舰都堆厚重的装甲,那么军舰就有可能浮不起来。所以各国军舰防护鱼雷的方法就是采用防雷隔舱结合水密结构防雷。而且鱼雷是在水下爆炸,由于水不可压缩的特点导致爆炸的能量全部传递到舰体本身,军舰几乎都是扛不住的。

军舰内部就像一个个房间一样,当鱼雷爆炸产生的破坏力炸开一个大洞之后,唯一的办法那就是不去修,直接关水密门。如果单侧进水过多且排不出去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军舰向一边倾斜,为了扶正军舰,就必须向另外一边的水密隔舱里注水。这个时候军舰吨位大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如果军舰的吨位越大,那么它的储备浮力就越强,能够承受的鱼雷攻击也就越多。以二战大和级战列舰为例,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当中两侧都遭到鱼雷的攻击,最多能扛住19枚鱼雷,而在冲绳海海战当中,美军集中攻击大和号的左舷,但即便如此,也承受这个10枚鱼雷的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相比舰炮击穿厚重的装甲才能破坏军舰内部的破坏原理,鱼雷是直击任何船只的命门,那就是储备浮力。所以直到今天重型反舰鱼雷仍然是各国海军的反舰大杀器,特别是在今天鱼雷射程和精度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后更加难防。毕竟防空导弹可以拦截来袭的导弹,但是拦截鱼雷的难度要大于防空。有时候回想,现代的舰长会不会宁愿被命中一枚重型反舰导弹,也不愿被命中一枚重型鱼雷呢?

被鱼雷炸断舰首的美军重巡明尼阿波利斯号